“秦半两”的“为人处世学”


                                                       “秦半两”的“为人处世学”

一、秦半两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社会曾流通过多种形态的金属货币,有刀形的、铲形的、圜形的。其中只有秦朝内方外圆的半两钱——“秦半两确定的圆方造型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流通的主要货币形制,而其他的货币形态先后都退出了历史舞台。秦半两最初是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发展社会经济而采取的硬通货的法币符号之一,秦半两这种货币形式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为事物。其圆形方孔的样式成为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最基本的构成形式,其形制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最久的货币形态,秦半两在中国古代的货币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半两作为一种商品流通的工具,它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特征。秦半两蕴含着其钱币之外的深刻精神内涵。秦半两内方外圆的造型与中国古代素朴质真的功能观、内方外圆的人生观,产生了对应关系。

二、“秦半两”与为人处世

每个人的成功在于他掌握方圆之“道”:“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事之道。

孟夫子说:“规矩,方圆之至也。”

黄炎培说:“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外圆”就是“和若春风”的灵活性;“内方”就是“肃若秋霜”的原则性。“做人做事方与圆”是一条人生的座右铭,给人启迪,引人深思。 “方”,就是说做人要刚正不阿、坚持原则,有独立人格。方是做人之本,堂堂正正是做人的精神脊梁,是一种优秀品质,意味着具有很强烈的道德感,随时准备服从自己的良知,勇于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计较自己的得失。历史上,刚直无私的包拯、清正廉洁的海瑞、浩然正气的文天祥,都不失为“行方”的典型,他们因此而流芳百世。“圆”意指人机巧、伶俐,能做到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个恰到好处“行圆”的人,能协调人际关系,建成和谐氛围,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外圆, 并不是指做人要圆滑, 而是要求我们对外部世界、对别人不要像要求自己那样中规中矩, 而应该宽厚忍让。

正如于丹所说:“一个人内心对自己更严格一点, 对别人才会厚道一点。”

内方外圆,此乃最理想的处世之道。一方面把原则牢记心中,另一方面,又能顾及人、物、时、地的不同,使自己的言行恰到好处,既不与原则相悖,又能把该办的事情办妥,这确实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处世之道。

三、胡雪岩的为人处世

古今成大事业者无不是深谙方圆之道的高手,即是原则,就是方法。做人坚持原则,做事讲究方法,这就是古今成大事业者的不二法门。 原则是立世之本,方法是成事之源。若原则不倒,心诚者,人亦诚而应之;若方法得当,志远者,则千百事可为。

胡雪岩的圆融处世,能够使得各方面都感到满意,感到没有羁绊,这主要因为胡雪岩的处世态度既通且活,又圆融,达到了圆而神的境界。 圆而神,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无上的境界。胡雪岩的行为处世:大家怎么说,我就怎么说,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他明白只有体察了人心的喜怒哀乐,顺遂了人们的爱憎欲恶,做到了,那么万事无不可遂,人心无不可得,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四、结语

一个明智处世的人,会将“行方”和“行圆”当作与人相交的两大策略,应该“行方”时就“行方”,应该“行圆”时就“行圆”。方是做人的脊梁,圆是做事的锦囊。方使人卓越、圆使人保全。做人有方,就能堂堂正正;做事有圆,就能得心应手。把方与圆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就方,该圆就圆,方圆并取者,是智慧的人。外圆内方,可谓人生最高境界,为此就能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成就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