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 您永远活在张家界的青山上


吴冠中 您永远活在张家界的青山上
吴冠中家小小的灵堂


  
吴冠中 您永远活在张家界的青山上
吴冠中生前在螺蛳壳式书房里工作


  2010年6月25日23时,最早发现张家界的“伯乐”吴冠中大师悄悄地走了,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感恩的张家界165万各族儿女沉浸在难以舒解的悲痛之中,何以寄哀思,唯有悼吴公!

  张家界一号首长市委书记胡伯俊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代表张家界市委、市政府和165张家界各族儿女在第一时间赴京吊唁。2010年6月28日15时,胡伯俊书记、市政府驻京办赵清平主任和我本人来到吴老位于芳古园的家中,我的艺兄、吴冠中先生的大儿子吴可雨开门迎客,我们一眼就看到一个超级简朴的灵堂:一张吴老晚年讲座的黑白照片,似在指点艺术江山。照片下是黑色的《吴冠中全集》,全集下是一块蓝白相间的江南蜡染布,边上是一个白色花篮。空气在凝固,呼吸在急促,泪在打转,心在沉重,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我们向张家界开发的大功臣鞠躬致哀。

  一、吴冠中与张家界山水的艺缘

  艺术是需要机缘的。作为一生为祖国山河立传的一代艺术大师与张家界相识且相知,就是机缘所致!

  我的艺兄吴可雨先生回忆道:1979年岁末,湖南省委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张挂巨幅湘绣《韶山》,约请我父亲在湖南宾馆做巨幅油画《韶山》。画毕,省委领导问我父亲有何要求,我父亲回答说愿借贵省一辆小车,在湖南境内自由奔驰半个月,搜尽奇峰打草稿。省委领导同意了,我父亲如鱼得水,车入湘西,多次听当地老乡说,有个张家界风景好,应该去画。那时张家界只是大庸县北一个林场,名不见经传,景不见真容,阅山无数的我父亲以为老乡扯卵谈,犹豫再三,最后才在寻美好奇心的驱使下决定探一次险吧!

  那时,通往张家界林场的只有一条运木材的坑坑洼洼的土路,我父亲像坐在摇篮车里开进林场的。进入林场,我父亲就被张家界举世无双的美彻底震撼了。他的第一美感就是:这里的秀色不让桂林,但峰峦比桂林神秘,更集中,更挺拔,更野……独具赤脚山村姑娘的健壮美!

  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吴老当时就住在林场工人的工棚里。吴可雨先生告诉我们:没有画案,我父亲请林场工人把伙房里擀面用的大案板抬到山脚下当写生画板。饿了,就啃几口随身带来的冷馒头和冷红薯。渴了,就喝几口山里流出来的山泉水。在只点枞油灯的沉沉夜色里,我父亲躺在几块木板拼成床的工棚里数天上寒星,听夜鸟呢喃,闻野兽夜行。这位省里下来的“大干部”如此吃苦耐劳,让林场工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就这样,三天下来,我父亲画了五幅水墨风景,一幅宽两米、高一米的《张家界》犹其惊艳画坛。

  吴可雨先生回忆说:从张家界林场下来,我父亲写了一篇足以传世的小美文《养在深闺人未识——一颗失落的风景明珠》,发表在1980年元旦的《湖南日报》上。我父亲在文中饱含深情地述说:“为了探求绘画之美,我辛辛苦苦踏过不少名山,觉得雁荡、武夷、青城、石林……都比不上这无名的张家界。”我父亲回京后,把他在张家界的新发现告诉了湘西籍的艺术大师黄永玉,黄永玉又告诉了香港摄影大师陈复礼。因为三位大师在海内外艺术界和政商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一颗失落的风景明珠从此走出深闺,并且星火熠熠了。冥冥中注定,吴冠中此生与张家界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