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企业:凭什么“终端为王”?


 

 

 

在产品稀缺时代,“产品为王”;而在产品过剩时代,毫无疑问是“终端为王”——谁能把产品或服务卖出去、卖得多、卖得好,谁必定是该市场和产业链中的王者和主宰者。

终端支配力是连锁企业和连锁经营所有特性中最根本、最关键的特性。正是这个特性最终使得“终端为王”。

 

 

“终端为王”——现在工商界人士经常提到这句话。那么,在连锁经营成为商业主流组织模式的今天,凭什么“终端为王”?

在产品稀缺时代,“产品为王”;而在产品过剩时代,毫无疑问是“终端为王”——谁能把产品或服务卖出去、卖得多、卖得好,谁必定是该市场和产业链中的王者和主宰者。

笔者经历过多次这样的场景:笔者在和多位连锁企业的董事长或高层在会谈,他们会多次接到电话,“供货商要来请吃饭”,这种事情太多了,“不去吧,嫌得自己好像摆架子,去吧,又比较敏感、麻烦,这是我们最痛苦的事情”,他们挂掉电话后告诉笔者。

笔者认为,连锁经营模式之所以风靡全球、并与数十个行业结合,是因为这种业态具有九大特性:终端支配力,渠道优势,可复制性,轻资产特性,“类金融”特性,“类地产”特性,非主营业务赢利能力,自我扩张能力,产业链延伸能力。这些特性是其它经营模式不具有的“魔力”。

笔者进一步认为,终端支配力是连锁企业和连锁经营所有特性中最根本、最关键的特性。正是这个特性最终使得“终端为王”。

一件商品从制造企业到达消费者手中,要经历多个环节,而连锁企业的销售网点是商品达到消费者的“终端网络”。这个“终端网络”是有着超强的终端支配力的,其市场支配力的丰富内涵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终端为王”的第一个原因:“最终变现人”

如果从现金的角度来考量,绝大多数制造企业基本上都是“现金→商品→现金”的资金运动规律,用现金购买各类生产要素,生产出某种产品,把商品卖掉之后再变回现金,至此企业才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生产循环,下一个生产循环得以更好地开始。

显然,在制造企业的一个完整生产循环中,连锁企业充当着“最终变现人”的角色。这个角色非同寻常——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最终变现人”,谁来帮助制造企业完成“货币→商品→货币”的“惊险的跳跃”?!

 

“终端为王”的第二个原因:制造企业的市场份额

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通过终端来销售产品,自建终端企业的比例极其小。一家连锁企业销售供货商的产品销售额,占该供货商所有产品销售额的比重高低,决定了该连锁企业的市场支配力和话语权。

举例来说,如果一家电器制造商50%甚至更高比例的产品是通过国美、苏宁销售出去的。如果明年国美、苏宁在下一个年度拒绝销售该电器制造商的产品,那就意味着该企业将损失50%甚至更高比例的市场份额。

 

“终端为王”的第三个原因:流通环节的“压缩者”

在连锁企业诞生之前,国内的流通领域庞杂而低效:制造企业→制造企业的办事处/分公司→一级批发公司→二级批发公司→传统终端,这是传统流通领域的运行方式;而在新的连锁企业渠道诞生之后,国内的流通领域发生了质的变化,一级批发公司、二级批发公司在很多行业已经陆续衰落或消亡,与此同时,与一级批发公司、二级批发公司伴生的物流成本、仓储成本、运营费用和“灰色费用”得到压缩。

这就是说,更加贴近消费者的连锁企业渠道崛起之后,在压缩流通环节数量的同时,压缩了很多中间成本费用,可以把其中的部分价值空间转让给消费者,从而为消费者创造了价值。这也是连锁渠道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所在。

“通过连锁终端的经营模式,国美为全国消费者至少节省了100亿元”,国美电器原董事局主席黄光裕20081月在美国CES全球电子零售能力论坛上这样阐述国美电器给消费者创造的价值:国美与制造商达成取消中间流通环节的采购协议,砍掉了多级经销商的加价链条。而与传统的家电渠道相比,产品到消费者手中时价格可以压缩超过30%

 

“终端为王”的第四个原因:消费群体的“第一见证人”

“在所有的信息中,关于消费者的信息和与消费者相关的信息是最重要的信息”,这是市场导向和客户导向企业公认的一句名言。那么在为消费者生产产品,制造企业知道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吗?他们对产品又有什么的意见?消费者最终决定购买这个产品而不是那个产品的理由又是什么?

连锁企业最直接地每天与消费者见面,是消费群体的“第一见证人”,最容易把上面的问题回答清楚。连锁企业通过搜集、整理、分析消费者对某类商品需求特征的信息,提出新产品功能、价格、造型等方面的开发、设计要求,把这些关键的市场信息反馈给生产企业,作为制造企业生产产品的决策依据。这样,连锁企业不再是单纯地把工厂生产的商品卖给消费者,而是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让工厂生产商品;连锁企业不再是隶属于生产厂家进行销售的商业,而成为反映消费者要求、指导厂家生产的商业。

 

“终端为王”的第五个原因:对消费者的掌控能力

国内日用品类、百货类连锁超市的“一站式购物”,使得该商圈内的消费人群对这些连锁超市形成了非常强的依赖性。在一定意义上,消费人群对连锁企业的强依赖性,使连锁企业具有了调动和掌控消费者“跟随”的能力。

无法想像,现在的都市人如果离开自家楼下的连锁超市(比如联华、物美)、连锁餐饮(比如麦当劳、小肥羊)、连锁休闲场所(比如星巴克)、连锁服装企业(ITAT、荣昌依尔萨洗衣),包括采用了连锁经营模式的银行、学校等等,你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效率会降低多少!

所以,在国内零售圈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商业跟着社区走,人群跟着主力店走。这句话的意思是,新兴的商业机会将会随着新社区的出现而诞生,同时由于新社区的商业型态还没有成熟,商圈还不稳定,商圈的核心有可能调整或者变化,那么主力店的出现或者调整就可以定义或者重新定义商圈的核心。

 

(本文作者现任职于国内一家投资公司管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