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绍兴网



走进绍兴网

视频地址为:

http://www.shaoxing.com.cn/news/content/2010-07/16/content_516105.htm


      7月16日下午,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艺术总监、中国著名指挥家、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郑小瑛教授受邀走进绍兴网,与网友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视频聊天。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世界合唱比赛艺术总监艾森拜斯教授和

      以下为该次视频聊天的文字实录。
      主持人(张琳):各位网友,大家好!昨天,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已经在我们绍兴正式拉开帷幕了,相信昨晚看过开幕式晚会的朋友和我一样,对晚会的精彩程度可以说是赞叹不已。从固定的仪式规程到节目中融合的一些绍兴的元素,如越剧、绍剧、水乡、乌篷船、兰亭、女儿红、兰花等等,以及来自五大洲的最有特色的团队合唱表演,都无不让我们感觉到了整台晚会的用心,也更让我们对接下来世合赛即将举行的一系列艺术活动有了更多的期待。
    今天绍兴网非常荣幸地请到了两位嘉宾做客演播室。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一位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我国著名的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厦门爱乐乐团艺术总监郑小瑛。郑教授,欢迎您!

录影前看绍兴晚报的报道


    郑教授:大家好!
    主持人(张琳):另一位是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世界合唱比赛艺术总监艾森拜斯教授,欢迎您!
    艾森拜斯教授:你好!
    主持人(张琳):昨天这个晚会,很多网友都给出了高度的评价,艾森拜斯教授,您作为这台晚会的艺术总监,您觉得这台晚会和前几届的相比有什么特点和亮点?
    艾森拜斯教授:每一次参加世界合唱比赛,它的最大的亮点就是它的开幕式,这一次开幕式有每一次举办世界合唱比赛的各个比赛国家的国旗、每一次世界合唱比赛的会旗,这都是亮点的组成部分。另外就是在每一次举办合唱比赛开幕式的时候,举办国或举办城市的领导都会出席,一些名人的出席也是晚会亮点部分。还有一个亮点是演出的部分,我们挑选了各大洲著名的有艺术特色的合唱团来表演,然后再全体一起唱世界合唱比赛的会歌,还有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的会歌。昨天晚上的晚会很成功,我们预先设想的亮点都已充分呈现给观众了。当然我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在第一部分里,把绍兴的元素——水乡、丰厚的历史,这些亮点也都显示出来了,我们对这个开幕式充满了期待,也很满意。
    主持人(张琳):刚刚提到了您作为艺术总监,在这次世合赛筹备期间就多次来到绍兴,您也看到了我们组委会为这次比赛做了很多的努力,您能否对我们组委会的筹备工作,以及对于我们场馆的建设做一个评价,可以吗?
    艾森拜斯教授:我们迄今为止已经在全世界举办了六届世界合唱比赛。我也多次参观过绍兴改造以前的、改造以后的比赛场馆。总体而言,我们对绍兴组委会及工作人员表示敬意,因为他们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主持人(张琳):刚才艾森拜斯教授对我们的晚会已经作出了一个评价,接下来让我们再通过一个短片对昨天的晚会做一个简短的回顾。
   (播放短片)
    主持人(张琳):昨晚的晚会可以说为我们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拉开了精彩的序幕,郑教授,我们听说您在第四届、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中都担任了艺术总监,第五次世界合唱比赛,你也指挥了开幕式的演出,作为一位热情的音乐社会活动家,您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合唱比赛?
    郑教授:我是2006年在厦门举办的世界合唱比赛作为艺术总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世界合唱盛会,我没有想到合唱艺术有这么大的凝聚力,这么大的魅力,能够把全世界这么多人聚集到一个地方,合唱艺术就是用这么一种美好的方式,来表达人类感情的交流。我很高兴能够参加这样的活动,也有幸于第五届在奥地利参加开幕式,指挥那个乐队,唱《黄河大合唱》。
    主持人(张琳):指挥他们唱我们中国的歌曲?
    郑教授:很有意思的。他们唱那个开始的——“哗哟”,不会唱。
    主持人(张琳):他们用中文吗?
    郑教授:中文。他们不会唱,他们就用“Who are  You”,“Who are  You”,很有意思的。我就告诉他们,这是黄河上的船工为了过河,需要一起用力,才能过这个河,就教他们唱出那种气势来。所以这个就是很好的文化交流、历史的交流、地理的交流,是一种很好的机会。所以这一次我又很荣幸被聘为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的艺术总监。不过这一次在绍兴举行,说实话我开始有一点怀疑。
    主持人(张琳):有什么怀疑呢?
    郑教授:因为绍兴是中国的一个文化古城,曾经在20年前我来绍兴旅游——是因为它的古代文化的名气——寻访过名胜古迹的。我在这里受到很深刻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的熏陶。但是这一次来,是为一个现代的合唱艺术在绍兴聚会,我想这个跨度是不是太大了?2500年,绍兴能够做到吗?
    现在我来到这里,感觉非常惊喜,绍兴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因为这个不仅是一个接待工作的问题,还牵涉绍兴人民要接受这个艺术形式,大家要在这样一个现代人类沟通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中间,找到绍兴人的位置,找到中国人的位置,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机会。
    虽然来的时间还不长,但我觉得绍兴人民为这个活动付出了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非常好!从开幕式的表演和组织工作,我们可以看到,绍兴人民在这么现代的一个奥林匹克形式的活动中间,提升了对世界的认识,提升了自己的组织能力,提升了文化能力——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的两位中外艺术总监

     主持人(张琳):艾森拜斯教授,您多次来中国,与中国合唱界接触非常多,应该说,您对中国合唱界是比较熟悉的,您能否谈谈对中国合唱的印象和感受?对绍兴的合唱及文化的印象和期待又有哪些?
    艾森拜斯教授:您刚才提了好几个问题,我一个一个回答。我来过中国和绍兴已很多次,但还没有资格说我对中国的合唱非常了解,而且这次比赛刚刚开始,我对中国合唱的水平及程度,并不是十分地了解。我知道中国是一个古老而文明的国家,她演唱的技术也蔓延了千年以上,我需要进一步的了解。我感到非常高兴,中国一方面有悠久的文明史,最近几十年来,合唱发展也非常迅速。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文化这一块也渐渐迅猛地跟上来。以前中国的合唱团并不是都能唱外国的歌曲——这在我第一次来的时候是难以想象的,这也是我们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的目的:让不同国家演唱不同民族的歌曲,以促进人文之间的了解和文化交流。
    我举一个例子,我好几次来绍兴的时候应邀去辅导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里的女子合唱团,我感到跟她们的合作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中国的女孩子,不但在演唱中国的歌曲,她们也能演唱好几首外国的歌曲,这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绍兴是水乡,她有几千座的桥梁,刚才郑教授也提到了,文化的交流需要桥梁,而绍兴有这么多的桥梁,我们通过演唱不同国家的歌曲,就是一种通过演唱的“桥梁”来达到世界和平和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这也正是我们的目的。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人民之间、民族之间需要更多地互相了解对方的文化,而不是固守自己的文化。
    主持人(张琳):比如说这个比赛,它不仅仅是一个国际性的赛事,它也有很多更深的寓意在里面。
    主持人(张琳):郑教授,刚才艾森拜斯教授对我们中国的合唱谈了他自己的印象。作为中国最早的合唱指挥,请您谈谈中国合唱的现状?
郑教授:合唱艺术不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它传到我们中国只有100多年。它是一种多声部的艺术形式,在多声部的情况下,要做到和谐,这个需要互相配合、互相了解、互相支持。所以通过合唱艺术本身,可以改造人们性格中的某些特点、追求某些方向,这是一个非常有助于团结、有助于协调、有助于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艺术形式。
    我们中国了解合唱艺术很晚,但是我们有悠久的文化艺术的传统,我们可以很快地学习它,迎头赶上。世界合唱比赛在中国举行以来,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启蒙教育——我们开眼了,原来合唱可以这么唱,可以给我们一种快乐,给人一种对于美好的声乐艺术的完善。更多人在一起歌唱,原来快乐是可以这样做的。所以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更多的还是学习。
    这两年我感觉中国的合唱艺术发展得很快,不管是创作还是表演,大家希望更快地赶上世界合唱发展的水平。刚才艾森拜斯教授也讲到了,比赛有互相交流的项目,我听到一些外国的合唱团开始用中国的曲目。我们在奥林匹克竞技场上是体力的竞争,而在合唱比赛里则是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在昨天那个晚会上,当你看到许多国家的牌子、国旗走上舞台,迎面向你走来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人类团结、人类共同的发展是多么的可贵。你从这里深深地感觉到这个看起来是一种竞争,事实上是一种非常高水平的团结、理解、发展,和对和平的追求,所以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事情。中国人一定可以从这个活动里学到更多的东西,不管是音乐,还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及相处,要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来发展我们自己。

 

录影结束后又接受了新华社的专访


    主持人(张琳):说到这里,郑教授,您觉得我们中国合唱与世界融合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
    郑教授:我们需要普及音乐教育,从最根本的做起。我们讲和谐,那你先要自己准确,才能跟另外一个准确融合在一起。如果你自己不准确,你节奏也不对,音准也不对,怎么和谐?只有这样去做,我们才能提高我们全民族的音乐水准。声乐是一个听力的工作,这个是需要功夫的,如果你能够做到,你的音乐素质就能够提高,你与人交流的和谐的点就能够很快地找到,这个音乐素质的提高跟人的素质的提高是有关系的。
    主持人(张琳):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郑教授:是的!我以前看到一个外国合唱团的演唱,他们每个人是那么的默契,这是一种智慧,这是一种性格上的纪律化。我相信他们付出了很多的劳动,这是很珍贵的品格,这是应该学习的。
    主持人(张琳):用音乐来改变人的素养,这也是当初您成立爱乐乐团的初衷,是吗?
    郑教授:是的。
    主持人(张琳):艾森拜斯教授,我看到有很多网友对您提问。这位网友说,非常感谢您对中国合唱的评价,他想了解一下,基金会和作为艺术总监的您接下来对中国合唱水平的提高,会做出什么计划?您觉得中国合唱最主要的可以在哪些方面努力?
   艾森拜斯教授: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作为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大国,我们会首当其冲放在眼里。虽然我们跟中国各个合唱领导机构或者文化领导机构,没有确定下来具体的合作目标,但我们现在正在跟有关的省、市文化部门洽谈进一步发展计划。比如说,我们在哪个城市举办一个规模小一点的比赛,或者演讲,或者叫培训班,明年年初就要在上海办一个培训班,培训中国的指挥家。我们今年年初的时候,就在绍兴办了一个培训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果说中国的合唱事业要进一步发展,我认为捷径就是可多参加外国的小型的合唱比赛,因为世界合唱比赛两年一届,但是我们每年还有10次左右在世界各地举行比赛。我认为中国的合唱团应该多参加一些外国的比赛,积累经验,学习外国的长项,学到更多的东西。海南省的海口市,就在跟我们洽谈。
    主持人(张琳):通过艾森拜斯教授介绍,让我们了解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为了推动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做了非常多的努力。这里还有一位网友在问,本届合唱比赛中国占了很大的比例,您怎样看待我们中国团队,他们的优势在哪里?不足在哪?外国的团队有什么样的优势?
    艾森拜斯教授:我们这个合唱奥林匹克比赛,它的原名跟世界运动会的比赛有点区别,体育的奥林匹克比赛,要让全世界每个国家最优秀的运动员来参加比赛。但合唱比赛,我们有很好的歌手,也有很普通的。我们主要让他们感受到世界合唱比赛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能够促进和平,促进人民之间的了解。所以我们提出来一个口号“参与就是最高的荣誉”!我相信中国大部分的合唱团来到绍兴度过一个星期,不是为了拿奖牌来的,他们自己知道拿不到奖牌,但他们愿意在绍兴度过愉快的一周,一起欢乐地合唱。另外,能向外国比较好的合唱团学习,这可能也是他们的目的。当然,也有一部分合唱团认为自己的水平已经达到某种高度了,愿意跟外国合唱团一起同台竞技,取得更好的成绩。至于外国的合唱团,大部分肯定也是为了度过愉快的一周。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我们2000年举办第一届奥林匹克合唱比赛以来,他们来参加时水平很低,但每通过一次参赛,他们的水准就提高一步,然后第四次以后,有些合唱团拿到了金奖。这种情况不但国际上有,中国的合唱团也有。
主持人(张琳):谢谢艾森拜斯教授。郑教授,作为我们国内第一位女指挥家,很多朋友对您是非常熟悉的。所以今天有更多的网友是在向您进行提问。我看到一位网友问您,听说您领导下的厦门爱乐乐团旗下的厦门爱乐合唱团,这次也来到了绍兴参赛,您是怎么训练这支合唱团的?您对自己的这支队伍有什么样的期许呢?
郑教授:合唱艺术是大众的艺术,刚才艾森拜斯教授说得很好,奥林匹克体育比赛是精英赛,合唱比赛是广泛的,不是属于少数精英的,是希望推动更广泛的人来参与。所以我很欣赏这个比赛分了那么多组,每个组有锦标赛和公开赛的等级,每一个等级有冠军、亚军、金奖、银奖和铜奖,大家都很开心。厦门爱乐乐团是个职业乐团,但是我这两年刚刚成立了一个厦门爱乐乐团属下的爱乐合唱团,是一个大众的,大家爱音乐就来学,但是要学五线谱,这样才能跟国际接轨,才能进行国际艺术交流。
    主持人(张琳):团员的组成也是来自社会各界的?
    郑教授:都是社会各界爱好音乐的朋友。指挥合唱团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他们对音乐的热爱,这个不是来挣钱的,或者是为了“饭碗”什么的。乐队是职业性的,是经过考试,才有这份工资的。当他把演唱作为职业以后,对音乐的热情就不如合唱团了。                主持人(张琳):在这里看到一位网友问,中国合唱团队越来越多地参加世界合唱比赛,您认为中国团队优势在哪,不足在哪?应该如何改进?
    郑教授:优势最大的就是我们人很多,团很多,那样的话,可能多样化。我们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发音,有不同的音乐品种——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音乐的本身里头,就有民谣组,这个民谣我们中国肯定比其他民族要多得多,不同的民谣有不同的改编及不同的民族的表现方式,这在中国非常丰富。但是我们的弱项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我们有悠久的音乐史,但是现代音乐理论的研究比较晚,现代音乐的教育启动得比较晚。所以我们现在人民的音乐素质跟世界上很多先进的国家比较,相对落后一点,拿一个谱子来不能马上唱,要教。在国外就不是这样的,我在芬兰就看到一个孩子还在妈妈的怀抱里,在教堂里就会唱的——多声部的东西,我们要学习这些。
    主持人(张琳):这个就是我们要学习的。
    郑教授:对,特别是我们侗族,他们生来就会多声部,所以大家要来学习现代的音乐理论和现代的和声,这是我们的一个任务。因为确实比较好听,比一个单旋律,比齐唱要丰富,我们要做到这点,就要付出劳动,要学习。我也看到中国人很喜欢,热情很高,进步也很快。
    主持人(张琳):如果这个世界合唱比赛能够不断地在我们中国举行的话,对于我们中国的合唱也是一个促进作用。
    郑教授:一定会的。
主持人(张琳):这里还有网友问您,您怎么看大江南北、城镇等地越来越热的早晨或晚间民间性聚唱群舞现象?  
 郑教授:我是非常惊奇的。我到福州,在一个公园里,7点多钟,就有人来了,各种各样的人来,还有人奏乐,然后大家就唱。那个不是几十个人,有几百人,大家在那里唱得很开心。这也是中国的特点,我们中国老百姓喜欢晨练,老太太、老头到街上打鼓、扭秧歌。现在中国的合唱也有这样一个现象,那是大众的一种歌唱的方式,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于是有些人就觉得那些不够满足,希望更精致一点,于是合唱艺术就产生了。
    主持人(张琳):您刚才提到,您组建的这个爱乐合唱团,将来会不会和爱乐乐团一样,每周一次进行演出?
    郑教授:那样的职业化不是我想象的,一个业余的合唱团,因为大家都要工作。我现在正在启动一个歌剧艺术中心,我希望为培养年轻一代的歌手学会唱歌剧做一点努力,如果我们的歌剧经过培训要上演的时候——歌剧里有合唱的,我希望厦门爱乐合唱团能够担负歌剧里面的合唱,这是比较专业化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也是不错的,相信在厦门这也是唯一的一个。
    主持人(张琳):那您这种模式又可以在国内进一步推广了。
    郑教授:也许。
    主持人(张琳):郑教授,这里还有一位网友想要问您最后一个问题:有媒体曾报道,您6岁时就学习钢琴。我们知道,现在小孩子学钢琴一直很热,趁这个难得的机会,他想问一下,您对孩子学琴有些什么建议?
郑教授:这个问题我经常被问到,我是这样看的,如果是培养一个钢琴家,做一个专业的人才,你需要从小就训练他,因为音乐,不管是钢琴还是小提琴,技术性很强,到了一定的年龄再学就会受限制。如果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专家,就不用那么早,也不用逼他练琴。我经常给一些家长建议,你不妨把孩子带到一位音乐家面前去,让他鉴定一下,看他适不适合往音乐方面发展。如果有条件发展,那就给他一点压力。如果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兴趣,那你不要给他施加压力,晚一点学也没有关系,少学一点也没有关系,让他觉得音乐是一种很快乐的方式就行了。
    主持人(张琳):今天非常感谢两位嘉宾向我们介绍世界合唱比赛的情况。这次比赛可以说是让世界了解绍兴这座城市的一个很好的机会,希望在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群体面前,展示绍兴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绍兴人独特的待客之道:真诚与和善,让大家爱上这座城市,爱上这里的人,从而结下深厚的友谊。好,再次感谢两位嘉宾!也感谢我们的网友。谢谢!
   

与绍兴网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摄影:张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