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统计局发布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GDP同比增长11.1%,其中二季度GDP增速为10.3%。数据显示,上半年经济运行状况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综合国际国内因素,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应该采取中性偏松的取向。
Ø 上半年国民经济数据
日前,统计局发布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测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728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加快3.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6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85830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73643亿元,增长9.6%。
一、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夏粮产量基本持平。全国夏粮产量12310万吨,比上年减产39万吨,减少0.3%,是建国以来第三个好收成。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713万吨,同比增长3.5%,其中猪肉产量2455万吨,增长3.6%。
二、工业增速总体较快,企业效益大幅提高。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比上年同期加快10.6个百分点。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7.7%,集体企业增长10.2%,股份制企业增长18.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7.0%。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9.4%,轻工业增长13.6%。分行业看,39个大类行业中38个行业实现同比增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16.7%,中部地区增长20.7%,西部地区增长17.6%。工业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上半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6%,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5397亿元,同比增长81.6%。在39个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1个行业由亏转盈,2个行业利润同比下降。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稳,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187亿元,同比增长25.0%。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8047亿元,增长25.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6140亿元,增长22.1%。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7.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8.4%。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2.4%,中部地区增长28.0%,西部地区增长27.3%。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9747亿元,增长38.1%。
四、市场销售较快增长,热点商品持续旺销。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2669亿元,同比增长18.2%。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2659亿元,增长18.6%;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010亿元,增长15.6%。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8181亿元,增长16.9%;商品零售64488亿元,增长18.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26465亿元,增长30.0%。热点消费快速增长。其中,汽车类增长37.1%,家具类增长38.5%,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8.8%。
五、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温和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涨幅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2.8%。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五涨三落:食品上涨5.5%,烟酒及用品上涨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3%,居住上涨3.9%;衣着下降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6%,交通和通信下降0.1%。从环比看,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6%。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0%。从环比看,6月份下降0.3%。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8%。
六、对外贸易恢复较快,贸易顺差明显减少。上半年,进出口总额13549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其中,出口7051亿美元,增长35.2%;进口6498亿美元,增长52.7%。进出口相抵,顺差553亿美元。
七、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生活消费支出增势平稳。上半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069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57元,同比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9.7%,转移性收入增长13.2%,经营净收入增长8.6%,财产性收入增长20.7%。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8元,增长12.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8.0%,家庭经营收入增长8.0%,财产性收入增长21.3%,转移性收入增长18.6%。上半年,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实际增长8.5%。
八、货币供应量增速高位回落,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量减少。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67.4万亿元,同比增长18.5%;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24.1万亿元,增长24.6%;流通中货币(M0)余额3.9万亿元,增长15.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4.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6万亿元,同比少增2.7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7.4万亿元,比年初增加7.6万亿元,同比少增2.3万亿元。
九、CPI上半年增长2.6%。其中有1.4%是去年价格上涨的效果因素影响,新涨价因素是1.2%,这个增长速度是比较温和、稳定的。6月CPI环比下降了0.6个百分点,这个变化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从统计数据来看,6月份鲜菜价格比5月份环比下降了14.6%,鲜果价格环比下降了5.1%,这两项对CPI环比指数的影响达到0.5个百分点。
十、上半年实际使用外资514.3亿美元,同比增长19.6%。非金融类新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1.24万家,同比增长18.8%。6月当月新设立外资投资企业2739家,实际吸收外资125.1亿美元,同比增39.6%。
从产业结构看,农林牧渔和服务业吸收外资增长较快,1-6月实际使用外资的同比增长分别达到79%和38.2%,制造业领域也出现了1.9%的增幅。其中服务业占全国吸收外资的比重提高趋势明显,增加了约6个百分点,达到44.9%。
从区域分布看,1-6月东、中、西部实现了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双增长: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同比分别增长19.1%、11.8%、31%,分别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84.3%、10.8%和4.9%;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19.3%、22.7%和20.8%,分别占全国吸收外资总量的86.8%、6.6%和6.7%。
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国民经济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Ø 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27.6%
上半年主要收入项目情况
一、国内增值税10387.22亿元,同比增加1185.62亿元,增长12.9%。影响因素:一是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带动增值税增长;二是去年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今年还存在消化上年结转的留抵进项税金等减收因素,使增值税增幅降低。
二、国内消费税3128.16亿元,同比增加931.73亿元,增长42.4%。主要是受去年年初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以及年中调整卷烟消费税政策等翘尾增收因素的影响。随着近几个月政策性翘尾增收因素逐步消失,消费税增幅逐月回落,其中6月份仅增长6.4%。
三、营业税5746.63亿元,同比增加1437.43亿元,增长33.4%。主要是去年底和今年1-4月商品房销售额大幅增长,带动上半年房地产营业税、建筑业营业税分别增长77%和30.6%,以上两项增收额占营业税增收总额的四分之三。随着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逐步显现,近期房地产市场出现“价滞量跌”现象,5、6月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使6月份营业税增幅回落到12.5%。
四、企业所得税8079.92亿元,同比增加1259.48亿元,增长18.5%。主要是受企业利润恢复性增长拉动,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81.6%。
五、个人所得税2625.29亿元,同比增加473.27亿元,增长22%。
六、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5230.04亿元,同比增加1856.37亿元,增长55%;关税1022.22亿元,同比增加365.1亿元,增长55.6%。主要是去年上半年一般贸易进口大幅下降21.9%、基数很低,今年上半年一般贸易进口快速恢复增长56.6%。
七、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3532.27亿元,同比多退18.34亿元,相应减少财政收入。
八、车辆购置税825.65亿元,同比增加309.85亿元,增长60.1%。主要是受上半年汽车销量同比增长47.7%,以及今年起对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由减按5%调至减按7.5%征收车辆购置税的影响。
从财政收入走势看,近两个月,由于去年同期经济开始回升,财政收入逐步增加,基数有所提高以及今年消费税翘尾增收因素逐渐消失,财政收入增幅已明显回落,5月份增长20.5%,6月份增长14.7%。预计后几个月,财政收入增幅将继续回落,全年财政收入增长将呈“前高后低”走势。
全国财政支出情况
6月份,全国财政支出8119.15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1713.57亿元,增长26.8%。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519.1亿元,增长15.8%;地方本级支出6600.05亿元,增长29.6%。
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支出33811.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908.8亿元,增长17%。其中,中央本级支出6881.03亿元,增长16.5%;地方本级支出26930.33亿元,增长17.1%。
全国财政支出主要项目:教育支出4796.77亿元,增长17.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098.61亿元,增长23.3%;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697.53亿元,增长14.3%;农林水事务支出2685.92亿元,增长8.6%;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303.82亿元,增长24.5%;交通运输支出1931.31亿元,增长33%;医疗卫生支出1520.62亿元,增长18%;科学技术支出1415.78亿元,增长55.7%。
Ø 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总的来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可以从下面这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实体经济来看,上半年GDP增长了11.1%,比去年同期加快了3.7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夏粮虽然减产了8亿斤,但仍然是建国以来第三个好收成,规模以上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长速度是17.6%。第二,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需求来说,内需和外需对经济增长动力在增强,协调性在增强。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5%,虽然比去年同期有所回落,但仍是比较高的速度。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18.2%,保持比较高了增长速度。进出口形势比较好,外贸进出口总额快速恢复,进出口总额增长43.1%,其中进口增速更快,增长了52.7%,进口的增长一方面说明国内需求还比较强劲,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经济的增长对世界经济的复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三,从经济运行环境来看,物价总体上温和可控,基本稳定。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2.6%,其中有1.4%是去年价格上涨的效果因素影响,新涨价因素是1.2%,这个增长速度是比较温和、稳定的。
第四,就业形势比较好,上半年根据统计,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增加了500多万,农民工就业比去年同期有一个很大的改观,上半年外出农民工就业人数增加了632万人。
第五,经济增长质量较高,四大收入基本保持较快增长。财政收入上半年增长了27.6%,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了81.6%,城乡居民收入基本都保持了7%-10%的速度。
第六,重点领域的宏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特别是住房的价格调整,从6月份的情况来看,住房价格开始回落,环比回落了0.1个百分点。上半年在宏观调控上也加大了节能减排的力度,从二季度开始,高耗能的行业回落的速度也比较快。
从以上六个方面来看,尽管国际上经济复苏比较缓慢,欧洲的债务危机仍在蔓延,国内也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重大挑战,但是中国经济总体上还是保持了高增长、高就业、低通胀这样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这说明中央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所采取的措施是科学的、有力的、有效的。
Ø 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应中性偏松
6月经济数据今起公布,经济增速减缓已成业内共识。综合国际国内因素,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应该采取中性偏松的取向。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不能单一依靠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应该综合考虑。现在,大家都将关注的目光过度放在货币政策上,忽略了财政政策的作用。过度依赖金融货币政策对调结构、经济转型不利。
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一直比较严峻。当前,全球经济脆弱的复苏受欧洲主权债务信用危机威胁,可能导致第二波探底。在欧盟的一系列救助机制作用下,情况有所缓解。
不过,救助机制只是暂时缓解危机,债务危机的基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首先,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制度没有根本改变,欧元区一些国家内部享受的高福利与劳动生产率以及创造财富的能力不匹配,收入分配结构不平衡。其次,欧元区国家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不匹配的。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仍然存在。各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离,经济受创后恢复的弹性不够,过程缓慢。
虽然外部环境不利,但真正影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方向的还是内部因素,分析认为,未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中性偏松,才能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完成经济转型。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矛盾,下半年经济增速是否放缓在考验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延续性。
首先,经济总量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矛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向。这意味着产能过剩和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生产必将受到严格控制,就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来说,这势必会影响到经济总量的增长。
其二,经济增长与控制通货膨胀之间的矛盾。要想维持经济持续上涨,就需要在这之间找准平衡点,既不能偏经济增长,也不能重控制通胀。
第三,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矛盾。劳动力成本应该上升,但收入分配不能完全依赖工资没有约束的上涨,应该考虑到与GDP的增速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