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研究方法论:迎接?拒绝?选择?


  一、写在前面的话:走科学美学之路

  自中国对美学这门学科的引介以至专门性研究始,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这一百年的中国美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走完了西方整个美学史的发展,对西方美学思想的译介、接受,以至成为一时的风气,最终将这门本应为边缘性的学科推向了显学,这个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中国当代文化发展普遍西化的反映,也是当代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的一种折射。作为我们通常的美学入门学科的“美学原理”,常从本质论、美感论、范畴论、审美教育论等方面探讨。但是“美学原理”这门学科缺充满了诸多“尴尬”,停留于哲学思辨层面的美学原理,缺乏实证的检验,姑且称之为美学门外汉的“入门学科”,或者称之为众多学者建立“各领风骚若干时”的工具,出于“美学”研究本身的尴尬,笔者以为称之为“入门学科”并不为过。

  我们知道美学本质论的无法言说已经成为当今学人的“无奈”共识,其根本乃是因为“美”本身的不可言说性,而对不可言说性的对象强求言说则无异于自取烦恼,不便言说的领域,笔者主张暂可不言说。对于“美感论”,我们心理学本身的发展仍然处于“前科学性”,注定了审美心理学研究的难度,也注定了审美心理学的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的停滞,作为原本归结于哲学门类的美学学科,研究者本身缺乏自然科学的素养,更加剧了美感研究的非科学化程度,所以美感论的突破有待时日,从而借助心理学研究成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如此我们就要思考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美学原理”,我们知道,“原理”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既能指导实践,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规律的存在是必然的,对规律的发现工作是科学的,这就要求我们应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去寻找唯一的“原理”,反观当下借助“美学原理”的词话构建的众多理论体系却缺乏起码的科学性,没有太大的价值,甚至会起到误导的作用。

  同样,作为当前教材的《美学原理》也就只能成为门外汉对美学学科的一个初步读物,而断不能成为美学研究者的“红宝书”。只因为其根本的学科定位就排斥了科学性的存在,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美学原理呢?笔者以为,美学原理要最大化地追求科学性,追求唯一性,但由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文科学工作者无力言说,那么就干脆不去言说。这并非是取消美学学科本身,而是暂时回避,不能痴人说梦。那么我们美学究竟在什么地方能有所作为呢?

  二、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美学研究

  ——恩斯特?马赫《感觉的分析》之美学方法论启示

  呈现于面前的是恩斯特·马赫所着的《感觉的分析》,他在序言中写道:“我的认识论的物理学研究和我现在对于感官生理学的研究,都是以同一个观点为依据,这就是:一切形而上学的东西必须排除掉,它们是多余的,并且会破坏科学的经济性。……科学的任务不是别的,仅是对事实作概要的陈述。现在逐渐提倡的这个崭新见解,必然会指导着我们彻底地排除掉一切无聊的、无法用经验检查的假定,主要是在康德意义下的形而上学的假定。如果在最广泛的、包括了物理的东西和心理的东西的研究范围里,人们坚持这种观点,就会将“感觉”看作一切可能的物理经验和心理经验的共同“要素”,并把这种看法作为我们的最基本的和最明白的步骤,而这两种经验不过是这些要素的不同形式的结合,是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样一来,一系列妨碍科学研究前进的假问题便会立即销声匿迹了。”

  反观当下美学研究,我们似乎应该在某种程度上“抛弃形而上学”,走形而下的道路,虽然美学从学科属性上属于哲学,但是这种从属关系确乎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美学学科的独立性。美学学科获取独立性的路径也只有走形而下的道路,强调科学性。正如恩斯特·马赫所着的《感觉的分析》第六章讨论“眼睛的空间感觉”时对形式美感的分析更为令人信服,当然作者叙述更多依然是经验层面,尚未达到真正的科学层面,这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有关。

  恩斯特·马赫写到:“视觉由此而划分成为颜色感觉和空间感觉,尽管这两种感觉不能被描述为各自孤立的,但它们却彼此不同。……视知觉也一定包含着一些相同的感觉成分,而这些成分正是(在两个场合中相同的)空间感觉。……同一个空间图形在相同方向上的重复,引起同一空间感觉的重复。各个突出的(明显的)对称点的一切联结线都有相同的方向,并引起同样的感觉。就是把各个单纯几何学上相似的图形在相同方向上并排起来,它们也保持着这样的关系。只不过量度的相等不存在了。但在打乱方向时,这种关系也就打乱了,因而统一的(美感)印象也打乱了。”

  继而恩斯特·马赫介绍了日内瓦的已故物理学家苏雷特(J.L.Soret)相关论述:“他考察了对称、重复、相似和连续的美感效果,他把连续视为重复的一个特例。在他看来,同对称的微小偏离都能够以这类偏离所引入的多样性和与此相关的心智审美快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补偿肉体快感的损失。这是用哥特式教堂的装饰与雕塑加以解释的。这种心智快感也可以由有效的(潜在)对称产生出来,而这类对称是人们在对称的人体和其他图形的非对称部位知觉到的。此外,苏雷特不仅把这些考察应用于视觉的场合,而且象我做过的那样,把它们推广到一切领域。他注意到了韵律、音乐、运动、舞蹈、自然美和甚至文学。”继而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规则作为理智的事情本身绝无美感效果,反之,只有由规则决定的同一个感性动机的重复才有这种效果。”强调了美感的“感性”而非“理智”。

  恩斯特·马赫并非完全采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感觉”,他认为:物理学尽管有重大的发展,毕竟仅仅是整个更大的知识范围的一部分,用它那些为片面目的而提出的片面思想方法并不能把所有的问题研究透彻。不放弃物理学的支持,感官生理学不但可以促进其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物理学也能提供有力的帮助。但无论是物理学还是感官生理学,都是走科学主义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笔者以为,恩斯特·马赫的研究方法对当下美学研究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反形而上学,走科学美学之路。

  三、批判是科学的生命

  ——皮尔逊《科学的规范》之“规范科学”

  李醒民先生在本书的“译者序”中介绍道:皮尔逊十分看重科学方法的功能和价值。按照他的观点,“科学方法是通向绝对知识或真理的唯一入口”,“科学的统一仅仅在于它的方法而不在于它的材料”;尤其是,科学方法还是训练公民的心智和思想框架的有效手段。他把科学方法的特征概述为:仔细而精确地分类事实,观察它们的相关和顺序;借助创造性的想像发现科学定律;自我批判和对所有正常构造的心智来说是同等有效的最后检验。皮尔逊立足于他的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认为科学事实的领域最终以感觉为基础,本质上是心智的内容,但却具有实在性。

  科学与形而上学的问题,始终是我们对美学研究方法辨析的焦点。皮尔逊在书中指出运用科学的方法,“不管怎样,我们更彻底地分类人类发展的事实,我们更精确地认识人类社会的早期史以及原始的习惯、法律和宗教,我们把自然选择原理应用到人和他们的共同体,这一切都正在扎入类学、民俗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转化为真正的科学。我们开始看另心理事实群和社会事实群二者中的无可争辩的关联。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兴盛或衰落的原因变得愈明显,科学研究的题目也就愈多。”

  而“对形而上学以及那些其他被设想的、主张免除科学控制的人类知识分支来说,情况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是基了事实的准确分类呢,还是并非如此。但是,如果他们的事实分类是淮确的,那么科学方法的应用应当导致他们的教授达到实际上等价的体系。可是,形而上学家的癖性之一却在于这一点:每一个形而上学家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该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排斥他的先辈和同行的体系。……形而上学是建在空气或流沙上的——他们或者从根本没有容实的地基上开始,或者在事实的准确分类中未找到基础之前就耸起上层建筑。我想特别强调这一点。没有通向真理的捷径,除了通过科学方法的大门之外,没有获得关于宇宙的知识的道路。……诗人可以用庄严崇高的语言给我们叙述宇宙的起源和意义,但是归根结底,它将不满足我们的审美判断、我们的和谐和美的观念,它将不符合科学家在同一领域可能冒险告诉我们的少数事实。科学家告诉我们的将与我们过去和现在的所有经验相一致,而诗人告诉我们的或早或迟保证与我们的观察相矛盾,因为它是教条,我们在那里还远没有认识整个真理。我们的审美判断要求表象和被表象的东西之间的和谐,在这种意义上科学往往比近代艺术更为艺术。

  至此,我们要思考的是,当下的美学研究应该如何彰显自身的科学精神?笔者以为就是要坚持科学批判与科学实证精神。也许有论者依据美学是人的精神层面的科学,更多是研究人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一种想象性的美感,这种想象性是难以捉摸,难以科学化的。但正如作者在该书中指出的一样:科学并没有使想象丧失活力,而且相反地,科学有助于运用和训练想象的功能。……随着我们科学知识的增长,审美判断的基础正在变化,而且必须变化。与前科学时代的创造性想象所产生的任何宇宙起源学说中的美相比,在科学就遥远恒星的化学或原生动物门的生命史告诉我们的东西中,存在着更为真实的美。所谓“更为真实的美”,我们必须理解为,审美判断在后者中比在前者中将找到更多的满足、更多的快乐。正是审美判断的这种连续的愉悦,才是纯粹科学追求的主要乐趣之一。

  四、抛弃最武断最玄虚的理论

  ——桑塔耶纳《美感》之启示

  桑塔耶纳,美国着名自然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美国美学的开创者,同时还是着名的诗人与文学批评家。桑塔耶纳早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后任该校哲学教授。桑塔耶纳的主要着作有《美感》(1896)、《诗与宗教的阐释》(1900)、《理性生活》(1905、1906)、《三位哲学诗人:卢克莱修、但丁与歌德》(1910)、《怀疑论与动物信仰》(1917)、《存在领域》(1927~1940)等。在《美感》一书中,桑塔耶纳讨论了诸多美学元问题。

  在导言中,他指出“当今流行的学说的主要支柱,是哲学的热情,或是实践的用途……哲学家形而上学阐明审美事实,艺术家批评家大胆地深入哲学领域对审美经验的思考,始终是不成熟的或支离破碎的。……形而上关于美的本质之所以有价值,并不因为这些推断足以说明我们的基本情感,这是办不到的,而且它们表现了而且事实上构成了我们一些后来的欣赏。……所以,也许最武断最玄虚的理论作为对审美生活的解释来看,都应该抛弃,但是作为审美活动的特殊契机来看,就仍有可取之处。能把所不能阐明的那种活动表达地曲尽其妙。……我们不应把那些其实是美感的表现当美感说明。”

  关于生理快感与审美快感问题,他指出:一切快感都是固有的和积极的价值,但决不是一切的快感都是美感。快感确实是美感的要素,但是显然在这种特殊快感中掺杂了一种其他快感所没有的要素,而这要素就是我们所知所说的美感和其他快感之间的区别的根据。肉体的快感是离美感最远的快感。当然,所谓肉体的快感不仅指在身体上的快感,因为那类快感将包括一切快感以及一切意识的方式和因素。审美快感也有生理的条件,它们依赖耳目的活动,依赖大脑的记忆及其它意识功能。然而,我们决不会把审美快感同它的根源联系起来,除非要作生理研究,审美快感所唤起的观念并不是对于它的肉体原因的观念。肉体的快感都被认为是低级的快感,也就是那些使我们注意到身体某部分的快感。而且最惹人注意的是出现快感的器官。所以,生理快感与审美快感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审美快感的器官必须是无障碍的,它们必须不隔断我们的注意,而直接把注意引向外在的事物。所以审美快感的地位较高和范围更大,就可以理解了。我们的灵魂仿佛乐于忘记它与肉体的关系,而且幻想自己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世界,正如它可以自由自在地改变其思想对象。

  桑塔耶纳继而指出审美快感的特征不是无利害观念、审美快感的特征不是普遍性。其理论重点在于强调“审美快感的特征在于客观化”——美是一种感情因素,是我们的一种快感,不过我们却把它当作事物的属性。我们往往把事物对我们的每一作用当作假定的物性的一个成份,这是一种本来普遍的倾向的遗习。事物所唤起的快感,多半是容易同对事物的感知区别开来的,物必先作用于一个特殊的器官,快感才能产生,同其他有关的感觉因素之间的结合是微乎其微的,快感是及时地同知觉分离的,或者落在另一器官上,于是马上就被认为是事物的作用,而不是事物的属性。而美(美感)是被当作事物之属性的快感。继而指出其对美的本质的观点:美(美感)是被当作事物之属性的快感。他指出:“美是一种价值,不是对一件事实或一种关系的知觉,它是一种感情,是我们的意志力和欣赏力的一种感动。这种价值是积极的,是对某种善之存在或者不存在(在丑的情况)的感觉。这种快感必不是事物的功利作用,而是对事物的直觉,是一种最高的善,满足一种自然功能,满足我们心灵一些基本需要或能力。所以,美是一种内在的积极价值,心灵的一些基本需要或能力。这两个条件就足以区分美学领域和伦理学领域了。道德价值一般是消极的,而且往往是非直接的,道德涉及避恶从善,美学只涉及享受。官能的快感不同于审美的知觉,正如一般感觉不同于知觉那样。美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美是客观化了的快感。”

  五、用科学改造美学,拒绝“错谬”与“渊薮”

  ——读杜威《哲学的改造》之启示

  美学研究竟是要以科学主义、实用主义的精神去探究审美活动的真相,还是要停留在哲学的思辨之中,当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不断发展,对真相的探索更为明晰,更为科学性,那么回答这样的问题,似乎无需太多的辩论。杜威《哲学的改造》第三章“哲学改造中的科学因素”也说明了这一点。

  杜威认为:“哲学发源于对生活难局的一种深刻而广大的反应,但只有在资料具备,足令这种反应在实践上成为自觉的、明显的而且可以传布的时候,才能发荣增长。……和经济的、政治的乃至教会组织的变化并起的是广泛的科学革命,关于自然、物性和人性的信仰几乎也都起了变化。这个科学的变局一部分是由于先前所述实践的态度和心境的变化而起,但当它得到进展的时候,它付与那变化以一个适当的辞汇,以应它所需,并使它明白了然。科学的进步在它的广博的统括性以及在特定的事实方面,对于这个新心向的形成、助长、传布和扩张,的确供给了它所必需的概念和具体的事实的知的资料。”科学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概念与新的事实,无疑将会对原先哲学观点或体系有补充性乃至颠覆性的意义。就美学而言,我们似乎应该更多地以当下的科学认知融入到美学研究中去。

  杜威继而指出:“(古代)哲学家所信赖的世界是一个封闭着的世界,内部包含着一定数的形相,而外部则有一定边际。近代科学的世界就不然,它是一个开放着的世界,它的内部构成变化无定,不容加以限制,它的外部伸展超出任何假设的境界,没有涯际。这个世界就是古代最贤明的人也以为是固定的,只在静止常存,不可移易的界限内变化而已,在那样的世界里那些固定不动的东西在品质上和权威上又都高过那些变动的。”对世界的看法的根本性差异,使得原先的哲学理解变得更为不可信任性。

  杜威在书中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论述:“新科学的一桩重要事件是以地球为中心这个观念的毁坏。固定的中心这个观念泯灭了,封闭着的宇宙和天穹的圆境那个观念也跟着消失。在希腊人的思想中,由于他们的知识论受了美学的考察所支配,有限的就是完全的。从字义上看,有限的是造成了的、结束了的、完整的、无凹凸不平的边缘,而具有圆妙的作用的。不定的或无限的,就因为它是不定或无限,在性质上便有欠缺。无不是,即无一是。它是无形、混沌、无拘束、无法度、而为不可胜数的错谬和意外的渊薮。如果我们的兴致不由审美的转向实用的,不由静观调和完好的景物转向改变不调和的而为调和的,像我们现在所感到的无限与无穷的力量,无限与无涯际的扩张能力,以及无限与无止境的进展的欢悦等的结合,是不能了解的。”

  杜威开创了实用主义这个极具美国特色的美学流派。他对传统的美学思想作了较彻底的颠覆,同时为现代西方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支点,开辟了现代西方美学发展的新方向。杜威把艺术、经验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哲学美学领域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对现当代美学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六、改造科学,去其“枯燥”与“正经”

  ——读[英]J.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

  此时,似乎应该讨论讨论科学本身了。英国学J.D.贝尔纳所着的《科学的社会功能》,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对一门以科学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新科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作者从科学发展的历史状况、科学教育以及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外部条件、科学内部和发展规律,对科学的体系、结构、规划、管理和科学政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论述。

  在古代,科学是被哲学家们所支配的。“希腊人的最伟大的天才都是善于冥想的人物;他们设法理解客观世界,但仅仅是为了敬慕永恒的真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于利用人的智慧去促成变革,都感到深恶痛绝;他们从城邦之间和各城邦内部各阶级之间的毁灭性斗争中,看到了太多这类变革了。”现代科学具有双重的起源。“它既起源于巫师、僧侣或者哲学家的有条理的思辩,也起源于工匠的实际操作和传统知识。直到现在,人们重视科学的前一方面远远超过后一方面,结果,科学的整个发展就显得比实际情况更富于奇迹色彩。”

  当下的科学与文化的关系,更多呈现于完全隔绝,基于这种情况的不正常,作者提出了要对科学进行改造:“目前的情况是高度发展的科学几乎和传统学术文化完全隔绝。这种情况是完全不正常的,是不能长久存在下去的。没有任何文化能够永久脱离当代主要的实用思想而不蜕化为学究式的空谈。不过,也用不着设想不对科学本身结构进行极其重大的改革就可以使科学和文化融合起来。今天的科学的渊源和很多特性都恰好来源于物质建设的需要。它的方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式的,其最终的检验标准是实验,亦即实际验证。科学的真正积极部分,即科学发现,是不在科学方法本身范围以内的。科学方法仅仅是为科学发现作准备并确定科学发现的可靠性。”

  该如何对科学进行改造?“今天的科学的同一缺陷的另一个方面在于它不能妥善地处理各种包含有新颖事物、不容易归结为数学数量公式的现象。为了把科学扩大应用到社会问题上去,就需要扩大科学以补救这个缺陷。科学越是同一般文化融合为一体,就越是需要这样做。科学的枯燥和一本正经的文风使它受到文艺界人士的普遍抵制,并使科学家自己又添加上种种不合理性的和神秘的色彩。必须把这种枯燥和一本正经的文风消除掉,才能使科学完全成为生活和思想的普遍基础。”

  贝尔纳继续指出:“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改造将是科学界内外现有的各种趋势的融合。各种具体的科学学科;收集证据时的冷静态度;每一因素对于促成最终结果都在量的方面起一定作用的多重因果关系的处理方法;对于偶然性的要素和统计上的或然率的一般理解,这些都有成为人类各种活动的背景之势。同时,历史、传统、文学形式和直观再现,都将越来越属于科学的范畴。”笔者以为,美学也应该属于科学的范畴,问题是科学美学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研究方法,该呈现为怎样的一个科学状态?这些都是要继续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