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产业主导权”指导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


     回顾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中国制造”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至2009年底中国至少已有230多类产品产量居于全球第一,其中计算机、彩电、冰箱、空调、微波炉、手机的占比都超过了50%,汽车产量和造船完工量也分别达到25%和35%。2009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出口中所占比例达17%,而美国下滑至16%,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制造中心。可以说,正是“中国制造”爆发式增长,提高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并促成了中国的崛起。

  但“中国制造”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也遭遇着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2009年共有20个国家(地区)对华启动118起贸易救济调查,仅在前三季度,涉案金额已达102亿美元;中国制造仍处于全球制造业的中下游,出口产品大多数是技术含量较低、单价较低、附加值较低的“三低”产品,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仅为26.23%,与美国、日本及德国相比分别低22.99、22.12和11.69个百分点;连续多年的工业开发使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已达到我国环境承载力的极限;粗放型工业增长所需的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能源供给价格也处于快速上升状态。

  基于以上挑战,人们对“中国制造”未来三十年的发展前景表达了很多的担忧,于是,以“自主创新”、“高端化发展”提升中国制造附加值和竞争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方向。最近,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广泛议论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充分关注。

  在“十二五”规划研究、编制的关键时期,我认为,应抓住“产业主导权”这一创新思想和战略工具来把握未来三十年“中国制造”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从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体系中主导权的角度来思考和运作,以不断解决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挑战、新矛盾。

  “产业主导权”包括“市场主导权”、“技术主导权”和“资本主导权”。

  “市场主导权”包括大宗原材料的定价权和消费品的品牌权。在市场主导权方面,国内企业的表现相比三十年前已大有改观,但与当前“中国制造”的巨大规模相比,仍远未令人满意。在国际大宗原材料市场上,我国一直处于“任人宰割”的处境:一方面不得不承受铁矿石、原油价格的轮番上涨,另一方面又以“土价”销售着稀土等资源。在消费品市场,“中国制造”虽然占领着全球服装、玩具、手机、微波炉等十几种工业消费品的主要市场,但我国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也仅在东南亚和非洲国家有所突破。未来三十年,我国企业提升全球市场主导权的重点是:提高国内大宗商品市场运作能力,并对全球价格形成影响力;在消费品领域建立起“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在销售渠道、价格上体现中国的主导能力。

  “技术主导权”的提升,需要在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鼓励知识产权经营、组建产业技术联盟、绘制产业技术路线图等多个领域着力。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制造企业虽然已逐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以组装加工方式为主发展为依托国际、国内资源,在国内生产、向全球销售绝大多数工业产品。但目前仍旧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微观上缺乏核心技术、关键设备的支撑,多依赖引进;宏观上研发、设计、市场运营等产业环节发展落后,出口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未来三十年,我国企业获取全球技术主导权的关键,是要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下功夫,一是提升前沿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二是要能够引领行业内全球技术发展的方向;三是拥有强大、高效的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同时,还要把握当前全球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历史机遇,以“技术主导权”思想指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争取与发达国家在统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

  资本主导权同时表现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诸如本币的国际化、货币政策的自由度;微观层面如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金融业的发达程度、金融工具的创新等。资本主导权也是中国获取全球产业主导权的最大弱项。从宏观层面看,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进程多年来处于停滞状态,利率政策几乎是美联储的翻版,汇率则在金融危机后事实上恢复了盯住美元的策略。可以说,我国宏观经济层面的货币政策主导权基本等于零。微观层面,多年来国内企业的境外资本运作以失败居多,其中尤以金融危机前购买四大投行的复杂金融衍生品教训深刻。危机后,虽然一大批国内企业在全球展开收购,但多为汽车、工程机械等传统企业,其成效还需市场检验。未来三十年,我国必须将全球资本主导权的提升列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在国家及企业两个层面展开运作,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建设全球金融中心和金融市场、稳健地开展金融创新,为企业的国际资本运作提供支撑,为技术主导权和市场主导权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

  市场主导权、技术主导权和资本主导权相结合形成的产业主导权,既是历史上主导产业变迁、主导全球产业发展的国家和企业不断转移,也是当前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实质内容。研究、破解作为产业发展载体的企业,以及为产业发展创造制度、文化环境的政府,两者如何配合,并获取全球产业主导权,将是确定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具体思路和操作策略的重要基础。

  下一个三十年的“中国制造”模式的转型,应将“产业主导权”提升为指导思想,并统领“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工作的推进,从而实现“中国创造”的完美进化。

——本文已发表于2010年6月24日《中国经济时报》“战略透视专栏”


 

我的相关日志:
 
2009-07-03 | 全球智库共同探讨世界未来
2009-05-08 |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策略
2007-03-27 | 中关村与首都经济的三个关系——在2000北京经济论坛上的讲话
2009-02-03 | 在金融危机中捕捉商机
2009-01-22 | 要以“产业主导权”统领新时期的产业规划
2009-01-13 | 产业主导权是下一个三十年主要问题
2009-01-05 | 思想撬动价格——商品分析师与价格主导权
2008-12-26 | 水煮三国话显示产业
2008-11-14 | 重视战略布局 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2008-11-10 | 以制造业服务化带动“中国制造”升级和转型
2008-11-04 | 与亿时代交流怎么从烧钱转成赚钱
2008-11-03 | 将宁波北仑港梅山岛建成全球金属物流与配送中心
2008-11-01 | 打造世界一流的分析团队,争取价格主导权
2010-05-13 | 给中国制造加油
2010-04-10 |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崛起的十年
2009-12-04 | “中国制造”登陆CNN也应该登陆CCTV
2009-09-21 | 物联网与中国制造
2009-02-09 | 碳交易——促进节能减排的新方式
2008-01-24 | 创世界名牌 塑国际企业
2007-12-29 | 借鉴成功经验 加速中国品牌国际化
2007-11-26 | 民营制造的未来
2007-11-23 | 发展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引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2007-11-08 | 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八大战略
2010-01-08 | 国家高新区是新兴产业的摇篮
2009-12-19 | 自主创新道路应该怎样走
2009-11-21 | 让火炬照遍全国
2008-11-08 | 创业是一个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性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