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房从此摘掉“低品质”帽子


 

    今日据本报报道(见今日A3版),正在北京展览馆集中展示的42个政策房项目设计方案遭到北京市政府高层严厉批评。随后,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明确要求设计单位对方案进行修改,一周后公布新方案。

 

    我们回到上一周,7月8日,北京近期即将建设的42个政策房项目,集中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晾晒”设计方案、户型图等,市民和政策房家庭也可以免费参观,对自己将来入住的政策房提出自己的意见。

 

    这42个项目遍布本市的16个区县,廉租房、经适房、限价房、公租房、定向安置房等各种政策房类型都有涉及,组织者当时声称,百姓也可以填写评议表参与投票,相关部门将根据合理意见,对这些政策房的规划设计进行调整。

 

    老百姓不少去看热闹的,花花绿绿的设计图,让他们对未来生活展开了无限幻想,因为他们并不专业,哪知道“平面规划、地面设计有缺陷”、“资源使用不合理”为何物?即使有人填表了,也是发表一下感慨。

 

    市规委的专家眼里可不揉沙子,作为“地面儿上”规划设计的最高行政管理部门,有人敢拍案而起指出问题,不怕把一个歌颂“丰功伟绩”的展览会搅黄了,一周后再重新公布方案,真是该给他们鼓掌喝彩。

 

    以往干地产的说起政策房,言外之意就是开发商有“政府资源”,从土地的取得和规划、建设以及验收环节,都是跟有关部门“对付”过来的,看似企业和政府之间在这个问题上互相“帮忙”,开发商投入资金开发项目获得利润,同时又为政府解决了市民的安置问题,这样一个“利益共同体”,有啥事儿都好商量。

 

    节约成本、节省工期可以提高本来就不多的利润,于是这种房屋就形成了“低品质房”的代名词。

 

    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步成熟,房地产业的设计理念、原材料升级换代,政策房也越盖越好。比如这次参展的项目,按照商品房的标准1:1设计了停车位,外观和内饰也比以前漂亮了,但规划专家们还“不依不饶”的,在诸多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户型、绿化都成为否定原设计的理由。

 

    但愿从此政策房与“低品质”告别,让迁入限价房、回迁房或廉租房的市民,与购买商品房的业主一样的具有成就感,一样的享受宜居生活。

                                                                        法制晚报评论员  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