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负面影响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201075 作者 马文方


ipbaobao:转载时,有删节。


    现在的互联网基于Web 3.0,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形成了一些新的技术,比如说传感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比如3G4G,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技术等。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就是用户界面,特别是自然用户界面技术。Web 3.0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更多地融入物理世界,原来更多连接的是信息,现在是物理世界;第二是越来越多的海量数据;第三是云计算,你可以把云计算看成是Web 3.0的中枢神经;第四是移动互联,移动通信是当前最重要的网络,它对Web 3.0的发展起的作用也最大。

物联网具有行业应用的特征,很难清晰地定义。我认为,物联网第一个特征是Web 3.0概念。第二个特征是云计算+传感网。也就是说,物联网的中心还是互联网,还要依赖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依赖云计算对采集到的各行各业的、数据格式各不相同的海量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存储和挖掘,并且还要去控制这些传感网络。而传感器作为物联网的边界,担负着从数据采集到数据预处理以及数据传输的任务,责任很大。

在传感器网络中,功耗就变得更加重要了。而且,在恶劣环境中长期维持网络的完整性也十分重要,这就要求网络要有冗余的传感器,能够替代已经损坏的传感器,做到网络的自愈。除了这些自然因素以外,人为因素对传感器网络的威胁更大,这是较之互联网更为严重的安全和隐私问题。

安全是个大问题

互联网出现问题损失的是信息,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信息的加密和备份来降低甚至避免损失,物联网是跟物理世界打交道的,无论是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还是桥梁检测、灾害监测,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涉及到生命财产的损失,因而很难通过备份来降低损失。因为信息复制的成本很低,而物理世界的克隆成本很高,特别是涉及到人身安全的问题,是无法通过备份解决的。

互联网损失的是信息,手机损失的是钱财,而物联网损失的则是物。物联网要与各种基础设施连在一起,其中有些应用不仅具有感知功能,而且还有控制能力,当控制的功能出现后,危险会更大。当物联网把互联网与物理世界连在一起时,也把信息世界存在的危险带到了物理世界。

国家秘密与个人隐私

任何新技术都是双刃剑,而物联网在这方面更加突出。比如说,在超市买一个杯子,杯子上的条码只存有商品名称和生产厂家的信息,而在物联网中,因为有了RFID,可以把这个厂家生产的每一个杯子的各种信息都记录下来,比如说原材料、产地、制造商、物流、用户,并可实现实时可视化显示。当市场上所有的商品都连在物联网上后,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国家统计部门可以实时而准确地统计,然而,隐患也是巨大的。

这实际上是个管理问题。数据的管理应该分为三个层面:涉及民生的数据,比如说,对环境监测的数据可以放在物联网上供大家分享;企业的商业数据还是要放在企业自己的平台上,这就像云计算中有公有云与私有云之别一样;而涉及到国家安全的数据,比如说军事或者其他特别敏感的数据,就要采用物理隔离等方式来减少危险。

个人隐私的保护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严重的问题,而在物联网上更成问题,比如说,智能家庭把家里值钱的电子产品连在了网上。物联网的个人隐私问题更严重。国外有些城市已经布满了摄像头,不管你走到哪里,你的位置信息都被精确地记录下来,你讲的每一句话都可以被监听。

如何推进物联网

美国基本上没有一个所谓的国家战略,人们看到的大都是产业战略,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不是说先有一个战略,再去找定位,而是以企业为中心,从应用需求出发进行研发,再进行推广。政府的影响力是在基础研究项目上,产业的发展主要还是靠企业。

物联网可以靠政府去推广,但最终要符合市场规律。物联网肯定要比现在的互联网机会大,但它需要很长的时间,慢慢地发展起来。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的民生工程的建设要靠地方政府主导,商务应用应该靠企业,而涉及到交通等基础设施的要靠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