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4号到7月8号,与学院的几位老师一起,带领着学生在山东德州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课题进行调研。好几天没有写博客了,还真是想念大家。
回来后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准备就一些重要的问题分别与朋友们在博客里交流。今天是第一篇。
中国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目的已经明确。但是大家似乎把更多的目光聚集在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身上。从德州的调研看,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潜力在民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在民间。草根创新的潜力远远大于我们的预料,目前草根创新的潜力被大大低估。
德州原本不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农业发展上,有传统的优势,如是中国商品棉重要基地之一,德州扒鸡全国有名。另外也是全国唯一的大豆现货市场。但是不经意之间,德州已经成为了国内乃至世界最先进的太阳能产业之城,今年9月16日到20日,2010年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将在德州召开。同时在新兴能源如地热源技术、生物技术、绿色煤炭开采技术等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后来居上,潜力巨大。在德州的许多县,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全国都有示范意义。
德州已经没有国有企业,德州之所以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先锋城市,与一批草根企业家的引领潮流,开拓进取有直接关系。比如皇明太阳能的董事长黄鸣的艰苦奋斗,作为中国太阳能热利用的领军者,皇明太阳能集团每年在中国销售的热水器集热面积相当于欧盟的总和!在业内,任何有关太阳能的国际会议上都要提到中国的太阳能热利用,因为中国这方面占世界的份额达76%。后起的如中立光能的李立军总经理,与一位民间科技老专家合作,经过八年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办的企业;中大贝莱特的的王如东经理、旭光光电的吴俊峰等。
在与企业家的交流中感到,政府的支持是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也感到,,但他们的能力似乎只发挥了百分之五十,他们创新创业的思路极其活跃。他们有梦想、有办法,但是他们要想实现梦想的支持力度还不够,他们有办法克服创新创业难题,但是认可他们的办法的制度渠道还需要拓宽。由此是否可以说,建立创新型国家,中国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中国草根创新的权利和尊严是否到位,决定中国草根创新的潜力,让草根创新没有体制机制的羁绊,可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首先要考虑的。
留名的不留名的创新者,在中国大地,在现实生活中大有人在,他们有梦想,有追求,有毅力,有坚持,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帮助,如果能够给他们一根火柴,他们能够点亮中国创新的燎原之火。他们是中国创新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