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富豪频频落马 银行须警惕伪“优质客户”


 "就像穷人并不见得是信誉最低的那样,富豪并不见得都是优质客户,商业银行应注意剔除伪优质客户,并加强对问题富豪的风险防范。"银联信最新一期《中国经济热点分析报告:"黄光裕一审牢狱14载,伪'优质客户'风险须防范"》向国内商业银行发出风险提示。
  报告称,2009年涉案落马的企业家中,有30.76%的民营老板涉合同诈骗,涉暴力犯罪的民营老板达27.69%。中国前首富黄光裕一审判决执行有期徒刑14年,罚金6亿,没收2亿元。从黄光裕、黄氏兄弟、唐万新,到周正毅、周益明、孙树华,再到吴志剑、刘根生,富豪从风光无限的巅峰跌到谷底似乎只在一夜之间,这给商业银行青睐富豪客户敲了警钟。
  报告指出,部分富豪社会责任感差,大部分人的法律意识淡薄,再加上政府监管宽松,制度相对欠缺,导致富豪脱离实业,玩弄资本。近年来连续发生的"问题富豪"案件,细细梳理,均与银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这些"问题富豪",最初看起来均是优质客户,进而轻松地突破了看起来比较健全的银行信贷制度。仅仅从银行内部信贷风险管理的角度看,这些"问题富豪"事件反映了当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部分缺陷。
  银联信总经理符文忠表示,"问题富豪"作为伪优质客户的风险应当引起商业银行的充分关注:首先是富人效应,夸大了借款者的偿债能力;其次是羊群效应,商业银行对此类客户盲目起哄,一哄而上,抑或一哄而散;且由于是集体决策,"法不责众"的心理导致责任感下降。他指出,集团客户授信机制还有待健全,商业银行在信贷执行过程中往往重报表,轻调查,忽视了风险识别。
  银联信分析师钟加勇认为,商业银行要防范伪优质客户,首先应该建立起企业经营者的素质评价机制。因富豪本人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其企业的品牌代言人,其本人的号召以及影响力,丝毫不亚于企业本身,所以对其本人的了解和素质考查也应该成为商业银行评估体系的一部分;其次,商业银行应建立严密的集团客户授信体系,分别对集团客户授信额度进行层级管理,构建有效的集团客户授信额度管理机制,加强对集团客户主办行的监督,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对公授信谈判工作。此外,"商业银行还可以从富豪个人及其企业现金流动态进行监测,也可以从富豪所在行业政策及政治风险等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切断风险。"他说。 □陈宁 大众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