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五十二章:溯其源,见其微,守其道


  天下有始,可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万物最原始,可以称之为天下母。(也就是说:天下万物是由“道”生,“道”是天下万物的根源,其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既知其母为“道”,也就可以通过“道”了解天下万物,也称之其子;通过对其子的了解,就可以持守大道,以其不会遭到危险。

   这两句的意思是,天下万物都有来处,其来处便如人母,即然明白了其母,便可以进而了解他儿子,了解了他儿子,又可以反过来怎样保护他的母亲,守住了源头自然能生生不息、永生不灭。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堵塞六尘的通道,关闭欲望的大门,故终身无劳无忧。否则就要徒劳一生。圣人音无声,视无色,味无味,都是这个意思,就是不追求欲望的满足与享受。

   在古代的八卦象形中,兑是口,门是眼耳,三者为视听闻之三根。意思是道本无言,言一出理错。喋喋不休,去道甚远,这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说明。,道本无见,道本无听!勤是劳,故“塞其兑,闭其门”,终身无烦恼、无体劳。

   耳听的是声,眼看的是色。如果驰骋声色而忘返,则随外物而背觉合尘。玩物丧心,则终身不可救了。这就是“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能够观察细微的叫做“名”,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能够用自己的智慧之光,照亮自己,则可以避开灾难;这就是为什么要习道的原因了!

         在自然之道面前要体现柔弱,这才是最终实现刚强之举。要用自然之道的光芒,照耀自己前进的方向,这样才不会造成什么损失,这就叫做顺其自然而为之。

  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的这段论述,向我们揭示了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

  仰望天空,我们的先民们发现了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观察万物,人们发现了万物兴衰的变化规律,从而诞生了“农历”,这就是“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的含义。从此人们严格按照“农历”的规定,“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演绎出千百年灿烂的农耕文明,这就是“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的深刻含义。

  我们学习科学知识,就是学习前人已经揭示出来的自然规律。今后如果从事科学研究,就是进一步揭示自然规律,就是“既得其母,以知其子。”的过程;如果从事国家建设,就是把已经学习到的自然规律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就是“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的过程。

  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秦始皇焚书坑儒,采用愚民政策统治国家,彻底堵住了传播道的言论,关闭了传播道的途径。梦想子孙万代而为君,结果传至秦二世就土崩瓦解了。

  满清政府采用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统治中国,彻底关闭了道的全球化交流途径,结果给中国带来了百年奇耻大辱。

  老子的这段话的深刻内涵实在是太发人深省了,“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犹在耳边,带来的灾难今天还摆在眼前。

  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就应认识自然的德性,认识了自然的德性还要从自然的角度来认识自己,这样就可以规范自己的言行,一切顺其自然,不施加妄为了。也就是说,站在自然大道的立场观看自己,让自己保持与大道一样的德性,塞住贪婪的孔目,闭住嗜欲的门径,坚守柔弱,这样就无灾无害了。

  生活中,如儿女不理解父母而产生隔阂;领导不理解下属而使下属不能忠心;看到别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受到惩罚,而自己不吸取教训又重蹈覆辙,诸如此类,都是我们人类不会从另外的立场思考的缘故啊!

 

        一部老子道德经,各种类型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观点。作为一门修炼的学问,他是大家之法。作为企业管理,政治智慧,人生经典,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箕子谏纣王与勾践侍夫差的启示

 

《韩非子?喻老》里讲了一则箕子谏纣王的故事。

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必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邱,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

这则故事很好懂,商纣的王叔箕子见到纣王用象牙筷子就很害怕,因为有了象牙筷子,杯子也换成发犀玉杯,有了象牙筷子犀玉杯就不吃粗食豆汤,要吃牛肉,象肉,豹肉,胎肉等精美的食物。吃牛肉象肉豹肉胎肉,就不会穿着短的粗布衣在茅屋中食饭,就穿着很多华衣美服,在华丽的宫殿进食。箕子从纣王开始用象牙筷子而预见到纣王将来的穷奢极欲,以致亡国。

一个明智的领导人一定要防微杜渐,看似一些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崩离析。这就是老子说的"见小曰明"。

 

还是《韩非子?喻老》里的故事。

勾践入宦于吴,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故能杀夫差于姑苏。文王见詈于王门,颜色不变,而武王擒纣于牧野。故曰:"守柔曰强"。

勾践到吴国服贱役,亲自拿着兵器做吴王的前驱,所以能在姑苏把夫差杀死。周文王在王门受到辱骂,面不改色,结果周武王在牧野捉住了纣王。所以《老子》说: "守柔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