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不是国家层面的招生考试政策,但是也不完全是北大自身行为,如果没有国家自主招生政策和北大拥有国家高校优势资源,这种制度也没有实际操作性。因此,北大实施的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可以看做是国家教育考试制度中的委托-代理制形式。
(一)北大利用国家资源掠夺优势学生资源最大化自身利益
实名制是自主招生制度的委托-代理制分流。自主招生的权力是北大实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前提。自主招生的权力是国家教育考试制度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授予大学的代理权。北大有了这份权力就可以代理国家实施招生。北大成了高考招生的代理者,北大为了节省成本,将这种权力再授予全国各省市重点中学,39所全国著名的重点中学校长就成了北大实施这项招生政策的二级代理者。北大实施中学校长实名制推荐学校考核是按照自己历年的生源趋势进行理性预测的,理性预测和自主招生政策是北大可能实施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前提保障。
其次,北大拥有中国高校的第一优势资源,为实名制推荐提供了市场。北大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是私有的,是国家财政支持的结果,也就是说是纳税人的钱造就了北大的名声。和西方一些著名的大学性质不同,例如,美国几乎排名前20名的著名大学都是私立大学,它们的产权不属于国家,因此自身具有法律规制中的完全自主权。北大从产权上讲,是属于国有的,而国有的资源就存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的教育公平问题。
(二)推荐中学利用北大名声提升自身品牌效应
对北大推出的校长实名制推荐,被选中的学校和校长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作为荣誉,说明北大对这些中学过去教育成绩的一种肯定;作为责任,这些校长要站在新的高度面向未来。
北大实名制是北大制度供给与社会对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多样性需求的博弈。任何制度的出台,对于社会大众都有利有弊。北大实名制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度是否公平的问题那是北大和教育部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被选中的学校要考虑的关键是应该如何处理好本校的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因此这就有个在既有制度安排中的校长智慧与使命的考量。就获得这种荣誉的中学而言,获得的不仅仅只是荣誉,同时也是一种资源。一个学校如果保荐的学生高考时已经达到了北大在当地的录取线或者降30分还不能录取,这两种推荐对于学校来说没有意义;如果推荐的学生正好是降30分可以录取的学生,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最有效率的。如何让适合的学生得到推荐的机会这是资源分配公平的问题,但是如何让降30分可以录取而又不浪费名额就是一个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也是考量39所重点中学校长智慧的问题。
一个被选的中学校长不能改变北大的制度,但是不同的被选校长可以对这一制度做不同的解读。有幸和这种制度相遇,校长应该做的就是如何利用好这种制度资源,为适合这种制度的学生和学校创造效益。效益是效率与质量的统一。质量是相对于质量标准而言的,校长在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有向社会和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使命,特别是所谓的名校校长,面对高考都战战兢兢,如临大敌,如履薄冰,校长只能在有限的资源中寻求学校利益的最大化。基于公平与效率的考量,校长应该有一种智慧和使命感,充分利用资源,制定保障制度、公开选拔程序、达到校内公平与校外效率的统一。
(三)实名制推荐中学的资质标准存在公平之虑
任何政策或制度都要有一个标准。北京大学实施中学校长实名制缺乏标准,存在是否公平的质疑。获得北大此次“校长实名推荐”资质的中学总计有39所,分布在13个省市,其中推荐中学最多的是江苏省,共有10所中学。而安徽这样教育大省居然没有1所。在历年的百强中学的排名中安庆一中和合肥一中均在30强之列。无怪乎,安徽的教育厅长程艺也对此表示遗憾。“对于这样的官方答复我无法反驳,但作为安徽省教育厅的负责人,我对北大的这一做法是很有意见的。”程艺认为,要想教育公平首先得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现在国家在政策上对中西部倾斜也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北大这样的在全国具有领头羊作用的高校,更应该遵循这一规则。程艺认为,高校自主招生将是未来高等教育招生发展的一个方向。对于高校来说,如何保证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公开性,将是其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从这个层面来看,高校自主招生不是权力,而是一种考验。”[1]
北大公示说,在中学资质申请环节中,该校收到来自全国400余所中学关于“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的申请,经该校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审议,综合考察申请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最终确定了39所中学。从中所能看到的依据是“自主招生专家”“综合考察申请中学的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那么,“自主招生专家”由哪些人组成?办学条件评价标准是什么?400余所申请中学办学条件的得分究竟如何?生源质量评价标准是什么?每所学校生源质量评价得分如何?大学评价中学“资质”的标准,是不能含混的。只有标准清晰,才有公信力可言。多年来自主招生之所以遭遇公众质疑,就是因为高校的评价标准不公开、透明,总是以“综合素质高”一句话代表对学生的评价。而反观美国高校自主招生,有旅美学者曾总结出美国名牌大学评价学生的“公式”:综合素质总分=就读的高中(0-4分)+课程难度(0-21分)+年级排名(-1-3分)+平均成绩(0-16分)+SAT成绩(6-25分)+全国荣誉学者(0-3分)+申请论文(-3-5分)+推荐信(-2-4分)+课外活动(-5-30分)+种族多元化(-3-5分)+体育活动(8-40分)+超级录取(40分)+[体育教练点名(5-10分)+家住远处(3分)+父母因素(5-8分)+多元化(3-5分)]。据此,公众可以明确地知道,某个学生可以得到怎样的综合素质评价,而不是不明不白的“综合素质较高”。[2]
一项教育政策的实施公众首先需要的是公平,只有在公平的基础上去追求完美,这项政策才能深得人心。北京大学是国家公共教育资源,公共教育资源的使用要追求效率但是不能失去公平。谁来监督自主招生的高校出台的政策这是一个两难问题。政府如果加强监督就失去了自主招生的意义,没有监督的自主政策会有是否公平之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