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粽子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文化积淀最深厚的食品。
几千年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人们的生活和生命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当我们流连于悠悠中华文化的赐福和恩惠,叹服那传统节庆活动的震撼和细腻,陶醉在来自远古先人的呼唤和期盼,作为一个中国人,一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油然而生。
大致说来,中华传统节俗是由吃和玩两大部分构成,在这两大部分组成的物质形态之下,则蕴含着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的文化内涵。
一、端午节日文化
上古时,我国吴越地区一个以龙为图腾的部族每年五月五日举行图腾祭祀。到汉代就已流行五月五日举行固定活动的节日,由此逐渐形成了影响广大而久远的端午节。端午节渊源复杂,加上历代演进,具有连裰许多民俗活动的具有多重意义的特征。
端午节的两大主题,一是纪念人物,二是驱病祛邪。
龙舟竞渡,食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的大夫屈原和春秋时吴国的大夫伍子胥。而更多的民俗活动大多与辟邪有关,如用兰草蒸煮过的水沐浴,在门上悬挂菖蒲和艾草,饮雄黄酒,食五毒饼,缠五色丝,涂王老虎,佩带香囊和互送折扇等。在春末夏初,百虫活动,疾疫流行这个特定的岁时,才形成诸多逐瘟禳灾祈求平安健康的风习。
如今,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之外,大部分节俗均已消失。政府规定端午放假一天,意在弘扬端午文化,所以,我们要坚守端午是节不是假的理念,深入挖掘端午文化因素和习俗信仰,保持它的大众和民间气质,赋予新的内涵和意蕴,使永远的端午走向未来。
二、粽子食品文化
食品文化是附着在食品上的意义,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是关于饮食加工与消费的历史、观念、科学、技术、习俗和艺术的总合。
粽子食文化之久远可上溯到五十万年前的“包烹”,那时,祖先用火熟制食物时,用树叶包裹,在火中煨熟后剥叶而食。进入“石烹”时代后,用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投入用植物叶子包裹的食物,煨煮成熟,可以说这就是粽子熟制工艺的滥觞。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食,亼米也。”亼就是聚合的意思,把米集中到一起就是食。粽子的选材天然而质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如米可分糯米、黍米,叶子可用菰叶、荷叶、楝叶、竹叶、竹筒、苇叶。各种精巧带角的造型,一抹新绿和一团玉白的和谐色彩,简直就是一幅古意悠悠的中国画,一件深邃俊永的艺术品,其色香味形具有浓厚的原生态气息。
粽子所用的黍,又称“火谷”,属阳;粽子所用的菰芦叶水生,属阴。“一阴一阳之谓道”,粽子取“阴阳包裹之象”体现了中国饮食的“中和观”。经历代演进,粽子品种日益增多,不仅有南北之分,亦有地缘之别,米中添加的配料也愈加丰富,使其具有荤素之和、性味之和、时气之和。掺杂着感性和理性,带着不同形状和色彩,有着不同滋味和感觉的粽子,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中感情的寄托,丰满而意味无穷。
粽子和屈原的故事又使这一简朴的食品,成为人们爱国主义、精英思想、人格崇拜等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物化寄托。
所以,粽子不仅是一个产品、一个工艺、一个配方,而是一种传统、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三、粽子文化营销
中国传统节日和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弘扬传统节日的良俗美趣,注重传统食品的文化塑造,引发消费者的文化记忆和认同,将是食品行业及食品消费可持续发展的最具活力的因素。
粽子的文化营销绝不仅仅是重复地讲述屈原的故事,也不是反复地提醒人们端午食粽的风习,而是要以产品为核心,努力进行传承和创新的实践。
所谓粽子文化,应该包括材料、工艺、色泽、香气、口味、造型、名称、包装等这些深层的文化要素。从传承的维度上,要保持原点不能变,变了,就失去粽子的基本特征。从创新的维度上,又要不断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工艺、食材,使其在感官嗜好上和食品安全上持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近年来,北京稻香村坚持体验式文化营销的路线,深入挖掘端午和粽子文化的资源,慎重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分寸,开发了“八宝竹筒粽”、“五谷粽”、“绿豆百合粽”,在包装上设计了稻香养生粽礼盒,状元糕粽礼盒,竹编的蒲包粽、无纺布的香包粽,有的包装盒内还配有艾草香熏棒。这些产品和包装成为端午粽子文化的载体,同时,又进入了消费者的心智,成为他们端午节日中的选择。同时,公司以“好运端午”为主题,在终端设计了龙舟形象的展示专柜,开展了赠送五色丝编成的手腕索环活动。
永远的端午,是龙的节日;天赋的粽子,是美的象征。让端午和粽子给每个人带来好运。
2010年6月7日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