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凯恩斯理论问题的十大见解
金小明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11
摘要:投资乃以币符启动生产要素建设社会,消费乃以产品满足人的生理生活需要而释放能力欲望。国民收入应先履行消费功能,后以投资方式启动生产。人们不敢消费,是想储备能力应付不稳定的支出与收入;人们不敢投资,是消费需求不足使得投资利润在降低。一旦完善了确保安全生存的符合生存公有规律的社保体系,设立了驱动事业心又可低风险创业的基金或干脆国家投资个人经营,就不会有边际效应发生作用。
关键词:凯氏理论;阴流子;投资;消费;十大见解
凯恩斯认为,从纯支出总额来说,国民收入Y由二部分组成:用于投资的部分A和用于消费的部分C。消费部分可以看作是国民收入的线性函数,即C=cY,其中c是消费系数,且0<c<1,它意味着国民收入不会全部用于消费。但本文认为,国民收入等于反映社会总产值的消费金减去反映生产过程消耗总值的生产消费金。初次分配是将消费金分配成生产消费金和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将国民收入分配成满足人类消费的社会消费金、个人工资性消费金和低保医保教育科研创投基金。可以看出,初次分配回填了上一个生产周期的生产消费金,其次是国民收入全部用于消费后释放出流量更大的阴流子(乃集能力欲望一身的币符抽象物);消费主体是人类(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和企业公司,消费对象是社会总产品,投资对象是经过一轮消费、生产后再生的阴流子,或者说之前的消费、生产过程培植新生欲望需求与再生产能力。凯恩斯观点没有看到金钱的物质本质:阴流子,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混淆看待,并基于国民收入用于投资和用于人类消费的事实设计以投资为出发点以收入为中心的经济控制论。具体来说有十大谬误,相应可得到十个见解。
一是至今经济学没有弄清楚投资的原物是什么。根据阴流子经济学,投资来源于生产、消费后的新生力量,即发展着的欲望与提高了的能力,不是剩余未消费掉的产出。如衣食住行消费使劳动者劳动力再生,教育培训消费放大劳动者劳动能力,行之有效的生产实践与生产力规模催生了更高的消费欲望。企业将收入投入再生产是表象,实际上投入的是追逐更大利润的欲望和能够调动更多生产要素的能力,即投入阴流子。
二是大家误认为投资的款项可从人类消费中挤出,因而节俭积累投资资本,进而使社会总产品中用于投资的永恒大于用于消费的。这样,由产消不平衡引发的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投资操作实质上是或应当是参照消费金数额借用币符释放人们身上的欲望与能力,即阴流子以币符形式引导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事实上,社会经济活动目前还处于测不准状态,央行增发货币只是参考GDP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之和,既未考虑货币保值也很随便,因而不可能反映产出,也没这个必要。因为阴流子(资金)与货物不是一回事,不能笼统地算作同一种资产,最好分别称之为投资性资产和消费性资产。
三是没弄明白什么叫投资什么叫收入。生产是转换物能形式的一种手段,不能违反物能守恒定律,也就没有放大物能的功能。产出的货物消费掉了,不能再用于投资。但产出越多回收的货币就越多,可积累的资本也就越多。积累的资本反映了人们消费产品后能力与欲望的提高量,进而可增加相应的投资量。工人收到的工资则应完全用于消费,消费后提高了自己的各项素质,从而释放出更大量的阴流子,这样消费金就可兑换成生产金,可以投资。可见收入多少反映的是消费水平和欲望与能力的再生水平,同时也是获得消费权的门票。为了更好地消费就要创造更大的收益,要有更大收益就得更好地消费掉现产品释放出更多的阴流子,进而组织更大规模的生产。用资金启动和维持生产叫投资,凭借能力与信誉号召人们生产建设更是投资。投资不一定要靠资金但绝不靠手上掌握的物资,可以白手起家,但一定离不开发家致富之类的欲望和身体力行的劳动能力与技巧。企业投资用收入抵押借贷购置(引入)资产补充生产资料方式进行;个人投劳力,包括思想力,但要通过更好地消费来提高自身素质;国家凭借实力信用调配社会力量避免经济危机,这叫宏调。出售产品得到货币叫做收入,包括新增国民收入;提供服务或剥削盗骗所得财物也叫收入。收入应该是指货币标称的劳动成果,没有货币的朝代也可指实物财富(价值),但绝不应指物质产品的质与量。个体收入虽凭据生产要素取得,但始终起作用的是阴流子,即投放自己的阴流子钓得更多的客户阴流子。投资、收入与消费的关系为,投资的直接目标是收益,收益的目标是消费。只有消费是同产品是直接相关的,消费的是产品才是人们常说的产消关系;投资是释放阴流子,收入高则有可能激励更多阴流子释放。不要将实物与收入混为一谈,如果物价指数波动使得收入增多并不表示可被转换的物质资源增多了,也不表示可被分配的消费品增多了或可消费品的产出增多了,但有可能激活潜在的阴流子。
四是将储蓄等同为投资。国民收入的剩余或公私储存储蓄主要用于备荒备用,是担心人类能力不足以应付天灾人祸的一种(负)欲望储备,备于更大规模的消费而不是投资。储蓄不应等于投资,储备为备战备荒,投资是启动人的能力欲望。现实中,由于政府没有明确承担全社会投资职责,使得老百姓往往将个人收入少部分储蓄起来备于投资。
五是误将设备、生产条件建设和改善工作生活环境理解为投资。出于消费目的而调配物资进行建设和继续加工半成品是生产过程不是投资,如制作工具设备、建造固定资产,这些算是生产消费,其价值会慢慢转移到消费品中去。
六是以收入为中心的经济思想降低了生产服务消费率。人生意义要求人的劳动成果(社会总产品)全部用于消费,包括备荒备灾。这符合抓消费促生产原则,也符合启动消费的高且超前消费原则。以收入为中心,分解国民收入成消费与投资二部分进行宏观调控,会形成产出越多人类消费相对越少的恶性循环,颠倒产消关系,降低生产服务消费率。
七是误导政府宏观调控,将经济活动理解成为GDP增长而生产,为赢利而投资,忽视了投资生产乃为消费服务。使用凯恩斯经济理论调控经济永远实现不了生产完全服务消费的人类理想,因为他多数时候将生产看得比人类消费还重要,以投资、收入为中心间接解决就业与消费问题。这违反了力-消-产顺序周期律和抓消费促生产原则。有一种境界叫“不战而胜”,不生产而生活富裕才是高级境界。相反,凯恩斯理论重生产重赢利而轻人类消费必将致生产过剩,内生经济危机。
八是没有弄明白剩余价值和收入分配原理,将所有收入都当做生产要素收益和劳动产出,从而高工资中包括剩余价值。应当说社会总产值才是收入,国民收入是新增收入。消费金除回补生产消费金还原固定资产外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通过全额消费变成追加的生产金,个人消费放大劳动者能力欲望、社会消费放大国家能力欲望、生产消费放大公司能力欲望。人类至今没有弄清收入的成分,这源于对剩余价值的歧议。剩余价值不归老板个人也不归现役劳动者更不是政府财产,而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共有财富,由古今中外科技文化创建者创造,由政府监管协调后的质量效益形成。剩余价值加技术工资、最低工资才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中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由代理者(富人)用于抵押借贷生产金币符购买生产资料追加生产消费,另一部分由代管者(政府)用于社会基础建设和作低保(补偿岗位工资)用,不归任何个人,工资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因此,国民收入用于追加生产消费、社会消费和个人生活消费。生产消费不能理解为投资,因为投资是虚拟经济行为,可启动生产,有根据阴流子经济律的倍乘效应;而生产消费是对生产制造出来的生产资料的消耗,是实体经济行为,只有通过物理化学反应使物资变换发生一对一的加减关系。
九是混淆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本质区别。投资是虚拟的,消费是实物的,二者对应于虚、实二类对称物质,通过物价相联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就是阴流子同商品的联系。二者的第一大联系是人或人类,一方面人是能力欲望体,具有投资生产的欲望与能力,反映了投资与生产关系;另一方面人体是个新陈代谢体,有对实物的消费需求,反映了生产与消费关系。第二大联系是物价,存在胀缩关系,通过价格体系与产品服务发生联系,价格乘产品数量或服务时间就是收入。因而,价格是二者的联系枢钮,反映了二者的对比关系,如供求关系。物价的基础是价值(与能力有关的稳定值),物价的波动是市场(与欲望相关的测不准值)。欲望包括个人基本生理生存需求、社会中种种公私利益需求、政府目标、市场炒作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区别就是虚物质同实物质的区别。虚拟经济启动生产引导调控生产,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表达。收入的增多是能力与欲望的提高,即生产欲望与能力的增长,是转换普通物质成消费品的效率、技术和欲望的提高,自然就表现为可消费品或实在服务增多。但阴流子与实在产出没有固定的比例关系。一般地,通货多实物少发生通胀,货币贬值;反之,通缩升值。经济危机到来时货币升值,危机发展过程中货币贬值。
十是用边际效应掩盖了分配不公和经贸交易不公造成的就业不充分的经济危机。投资需求由欲望与能力决定,消费需求由购买力与生活需要决定。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和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内递减仅对个人消费水平有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作用是次要的。人们为什么不敢消费,那是想储备能力应付不稳定的支出与收入;人们为什么不敢投资,那是消费需求不足使得投资利润在降低。一旦社会建立了符合生存公有规律的安全共生存低保体系,建立了驱动事业心保驾创业的基金或干脆国家投资个人经营,就不会有边际效应发生作用。
一般而言,经济危机源于产大于消。产大于消源于节约生活费用积累投资资本;源于高工资中包括剩余价值。综上可知,剩余价值不能认作劳动收益当工资分配,否则会出现惊人的高工资;生活费只用于执行消费功能,不能靠节约生活费积累投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