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阳谋”成功 或有第二波“降价潮”


万科“阳谋”成功 或有第二波“降价潮”

 

上周,我连续去了几个二级城市,密集拜访各地业内人士,掌握一手房地产信息,并且在成都还密会“中国地产圈最神秘人物”。总的来说,二线城市对调控政策的反应要比一线城市晚1-3个月,开发企业应好好利用这个“时间窗”,果断行动,快速回款,落袋为安。

成都,我特地去看了几个楼盘,其中一个是东三环边的万科魅力之城(见下图),某户型建筑面积75平方米,实得面积110平方米(赠送灰色面积35平方米,不计入产权,“套二”变成“套四”),精装房70万。实得面积单价只有6500元/平方米,扣除精装修后不到5500元/平方米。



正是由于这种隐性降价的方式,让同一区域且灰色面积比较小的楼盘定价时十分头痛。比如首开某项目,实得面积均价5500元/平方米左右,而一路之隔的“绿地某公馆”,由于报建比较晚,灰色面积很少,原计划10000元/平方米以上,最后预计不会超过7500元/平方米。

据悉,成都市政府已经在堵“灰色面积”的漏洞,后期楼盘钻政策的可能性不大,那么这些后期楼盘将面临着不公平价格竞争,最终被迫“降价让利”,实际上会拉低整个楼市价位,这对刺激交易是一个利好。

根据本人对万科等企业的跟踪研究,万科本轮周期表现可圈可点,一则吸取了上轮激式、“政治表态式”强行降价带来的负面影响(业内非议、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等);二则采取迂徊的促销策略(比如利用灰色面积隐性降价,夜间选择不同于前期产品“低定价”),闷声发财,落袋为安。

本人认为:从企业竞争战略来看,如果万科等大开发商采取隐性促销策略回笼了大量资金,房地产市场不排除第二轮“降价潮”。小沈阳有一句台词“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如果一些开发企业低价卖房之后,而一些没有降价的开发商等上了反弹,那么降价的企业就是亏大了,可能从第一阵营出局,那么最佳策略就是“边出货,边建仓”(即购置低价土地,建仓)。但是如果市场没有出现大的滑坡,地方政府不太可能低价出售土地,同行不可能拱手相让(2008年多少只“煮熟了的鸭子飞掉了”),那么必须通过制造“市场恐慌”,利用手上的现金收购低价筹码,那么第二波 “显性降价潮”不可避免。

有人认为,上轮调控过程中,率先降价的大企业并没有成功扩张,这次也会无功而返。但是我们善意提醒业内同仁,上一轮是“金融危机”救了大家,而非决策层本意,提醒大家看一下2008年“鼓励开发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中央政府一直鼓励房地产行业集中,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更好地掌控房地产企业,不至于出现“房价是总理,还是总经理说得算”的笑话(这是另一个版本的“国进民退”)。

好了,也许我说得有点多,但我保证,所有判断均无内幕,完全是根据自己十几年行业观察所得,根据一个人的基本假设所得。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也请媒体朋友不要打电话追问内幕。因为我不喜欢“开卷考试”,那只对我是一种侮辱!

 

 

地产少壮派论坛”依托于中国首部房地产脱口秀节目-和讯地产三人行

http://house.hexun.com/2010/sanrenxing/由王智中、顾彤、夏亚三位房地产资深人士发起,本着“价值中立、趋势为王”的市场理念,以期打造“中国永不落幕的地产盛会”。
    地产少壮派在短短30天内注册会员即达到495人(中国房地产最大的专业群),核心会员来自于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中国社科院、审计署、河北省政策研究室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CCTV-2、中国之声、和讯、新浪、搜房、网易、中国新闻网、国土资源报、京华时报、新京报、重庆晚报、全经联、中经联等40余家媒体和机构;万科、中海、绿地、绿城、金地、阳光100、碧桂园、联想控股等十几家大型开发企业,以及国内外活跃的财经、地产名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