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道行——万事万物受空间的绝对制约(广义地震学•空间决定论•第09章)


 

 

上述,我们已经讨论了事物、物质的质变和构变,均是因空间关系的变化或者说不同引起的,即有什么样的空间关系就有什么样的事物、物质;下面,我们再一起讨论一下,“物质大循环”和事物、物质的突变也是在变化了的空间关系下发生。笔者以为,不仅万事万物有别于空间关系的变化,而且,他们或它们的突变也是由于其空间关系的变化引起。如果要问为什么?因为万事万物受空间的绝对制约,或者说万事万物在空间的绝对制约下形成。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一事物、物质当缺少空间时就会发生大爆炸——如恒星、巨星、宇宙的大爆炸就是因缺乏空间而引起的。(2)事物、物质一旦突然开放了空间就会发生裂变和聚变——如原子的核裂变、核聚变,和细胞的核裂变、核聚变等(前苏联的解体和各种金融危机的爆发其实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证明)。

 

 

01节·物质的循环在空间的绝对制约下

 

大家知道,在化学上、物理学上,有一个叫做“物质不灭”的定律,该定律讲的是,化学意义上的各种变化只是一个“互化”的过程,互化后的物质质量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科学家们已经通过实验,证明了上述定律的科学性——也有人把“物质不灭定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的。而笔者在此要说的是,上述“物质”之所以“不灭”或所以“守恒”,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因为受到空间的绝对制约,或者说是在空间的绝对制约下形成的。至少大家应该承认有以下事实的存在,那就是“物质”之所以“不灭”,是在不同的空间中的进行,即物质没有跑出关联之空间也。

 

01·在空间的规定下物质被迫进行“小循环”

 

物质不灭定律,又称“质量守恒定律”, 它是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可概括为:“物质虽然能够变化,但不能消灭或凭空产生。”诚然,笔者是不能认同上述观点的,因为笔者认为“物质”就是“凭空间产生”出来的。关于这个问题,由于笔者已经在上述若干章节中予以阐述,这里也就不再追述了。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笔者要在这里否定“物质不灭定律”。这是因为,在一个相对的空间中,“物质不灭定律”不仅是存在的,也是谁都否定不了的事实。

物质不灭定律讲的是,在任何与周围隔绝的物质系统(孤立系统)中,不论发生何种变化或过程,其总质量保持不变。18世纪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从实验上推翻了燃素说之后,该定律得以公认。20世纪初以来,发现高速运动物体的质量随其运动速度而变化,又发现实物和场可以互相转化,因而应按质能关系考虑场的质量。质量概念的发展使质量守恒原理也有了新的发展,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两条定律通过质能关系合并为一条守恒定律,即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

自从爱因斯坦(Einstein)提出狭义相对论和质能关系公式(E=mc2)以后,说明物质可以转变为辐射能,当然也就说明了辐射能亦可以转变为物质了。这个结论对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1 000 g硝化甘油爆炸之后,放出的能量为8.0×106 J。根据质能关系公式计算,产生这些能量的质量是8.9×10-8 g,与原来1 000 g相比,差别小到不能用现在实验技术所能测定。从实用观点来看,可以说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是完全正确的。

  为了说明问题,笔者把上述定律称为“物质小循环”。为何把它称为物质小循环?除了笔者还将在下述介绍“物质大循环”以外,还想说明,无论是物质小循环还是大循环,它们都是在空间的绝对制约下成行的。比如,物质从一个小空间转入另一个小空间的过程,比如太阳光从太阳那里辐射到地球上的过程,都应该属于物质小循环的范畴。何谓物质大循环?笔者这里讲的“物质大循环”,是指恒星、超级巨星、宇宙等事物、物质的收缩与大爆炸,膨胀与再收缩。

 

02·在空间的规定下物质被迫进行“大循环”

 

笔者凭什么说无论是物质“小循环”还是“大循环”都是由空间决定的?都是在空间的绝对制约下?有什么依据吗?当然,否则笔者就没有涂鸦的必要。1756年,俄国M.V.罗蒙诺索夫首先测定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重量关系。他将锡放在密闭容器中去燃烧,反应前后重量没有变化,由此得出结论:“参加反应的全部物质的重量,常等于全部反应产物的重量。”由于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时代所用的天平不够精密,所以后来又有不少科学家用更精确的方法证明这一定律。

1774年,法国A.-L.拉瓦锡重复类似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例如19世纪中叶,比利时分析化学家J.-S.斯塔用银和碘制备碘化银,所得碘化银的质量与碘和银的总质量只相差0.002%。19世纪末,H.H.兰多尔特用很精密的天平再一次证明这一定律的正确性。20世纪,.爱因斯坦发现了狭义相对论,他指出,物质的质量和它的能量成正比,可用以下公式表示:E=mc2。式中E为能量;m为质量;c为真空下的光速。以上实验和公式均说明,空间具有制约意义。

首先,要想证明物质质量在小循环的过程中是守恒的,就必须得使用一定器具,因为一旦离开了器具,能量就会丢失于一定的空间中,而一旦到了那时,人们也就自然无法得到质量与质量、能量与能量、质量与能量是否守恒的结论。另外,在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中,我们依然能够发现:“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如果有能量E的变化,必然伴随有质量 m的变化”的描述。请问?什么叫“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可以肯定,就是空间——所谓“真空下的光速”。

也就是说,如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那么无论是古典力学意义上的定律还是经典力学意义上的定律均不成立。当然,也应当包括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学和他的质能关系式在内了。以上说明了什么?说明若不是由于有存在着空间的绝对制约,就形不成各种定律,也不会有所谓的物质小循环、物质大循环。诚然,仅凭上述笔者还不能把空间的绝对制约意义全都表达出来。因此,为了说明空间的绝对制约意义,笔者开辟了下面的一节。

 

 

02节·物质的突变在空间的绝对制约下

 

笔者把如恒星、巨星、宇宙的大爆炸和原子的核裂变、核聚变,和细胞的核裂变、聚变等称为突变。诚然,在我们所了解和认识的这个世界中,有许多可以被称为“突变”的物质运动,比如发生于战争中的爆破和射击、地震、小行星撞击地球等偶发事件等,也都应该属于“突变”的范畴,但考虑到这些现象要相对地普遍一些,所以未把它们列入本章的研究范围。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上述这些“突变”都势必会与空间关系的变化产生联系。比如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大爆炸,均因空间的相对缺乏造成的;而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裂变、聚变又与空间被开放有关。

 

01·恒星、巨星、宇宙因空间缺乏而发生大爆炸

 

在这里我首先要说的是,恒星、超级巨星、宇宙等的“大爆炸”都应该是周而复始的。如果要问为什么?我的回答是,因为无论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物质形式有千种万种的变化,只在不同的物质之间发生、转化,尽管在发生、转化的过程中会有相当一部分的物质形式“丢失”,但“丢失”了的物质形式也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被其他物质集团收集起来,而组成一种新的物质集团。关于这一点,笔者有“质能守恒定律”为证,也有恩格斯的“物质大循环理论”为据。

也就是说,由于我们所了解和认识的这个物质世界始终都处于一种“大循环”的过程中,所以它们是不可能“湮灭”掉的。换言之也就是说,尽管物质有一个产生的历史,但没有湮灭的历史也。于是,便有问题会被人提出,那就是恒星、超级巨星、宇宙的为什么要周而复始地发生“大爆炸”。是啊,为什么呢?笔者经研究发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恒星、超级巨星、宇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其空间会缺乏,也就是说空间缺乏是它们发生大爆炸的根本原因。

笔者凭什么说恒星、巨星、宇宙因空间缺乏而发生大爆炸?大家知道,在恒星的末期,在引力的作用下,恒星的体积会迅速地收缩,其体积直至收缩到像篮球场那么大,但其质量与收缩前的大小约等于。这么大的质量而只有这么小的体积,使该恒星变成了一颗中子星(转速极大的恒星)并逐步演化成黑洞(引力特别巨大的恒星)。据说,如果从它们的身上取出花生米大小的物质,其重量会上亿吨。再据说,这么小的体积和这么大的质量会在其周遍形成“视界”。

何谓视界?简单地说就是外面的物质能进去而里面的物质却无法辐射出来的一种大质量、强磁场、高转速的物质状态(霍金认为“黑洞并不太‘黑’,也会有一些能量物质被辐射出来”)。然而,当黑洞所吸纳的物质质量超过或达到其自身所能承载的量极时,就会发生大爆炸。于是,笔者便要问了,当黑洞所吸纳的物质质量超过或达到其自身所能承载的量级时为什么就会发生爆炸呢?我的回答是,就是由于其空间缺乏者也,否则人们将无法解释恒星大爆炸成因。

 

02·原子因空间开放而发生核裂变和核聚变

 

读者不妨设想,花生米大小的体积就有上亿吨的重量不是一个空间缺乏的物体又是什么呢?请问,恒星在“主序星阶段(类似于现阶段的太阳系)”为什么就不发生大爆炸?道理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在“主序星阶段”恒星不缺乏必要的空间。如此,是否在说,只有空间缺乏物质才会发生“突变”?否。而事实上是,反之也成立。比如原子的核裂变和核聚变就是由空间开放引起。大家知道,裂变和聚变并非是发生在原子之间,而是发生在原子核之间也。

为什么在原子之间就不能发生裂变、聚变而只能在原子核之间发生裂变、聚变?因为正是由于有电子的存在与运动,使原子获得了足够大的空间——就如同行星的存在与运动能够使恒星获得足够大的空间一样。另据说,原子核体积的质量比与黑洞体积的质量相同。以上说明,无论是从宇观、宏观的角度去看问题还是从中观、微观的角度去看问题,物体一旦空间缺乏就会发生“大爆炸”;反之,物体空间一旦被开放,由于没有电子的保护,而发生裂变或聚变也。

当然,空间缺乏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和一个企业、一个人来说那就更成问题了,而为了争夺足够大的空间,不同的国家、民族、政党、企业和个人就必须得不停地在那里忙碌,否则一个空间缺乏的国家、民族、政党、企业和个人也就离灭亡不怎么远了。以上说明,作为非物质形式的空间对于任何事物和物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未来意义者也,用《孙子兵法》上的话说就是,“……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诚然,笔者之所以要在这里讨论空间的重要意义绝不仅仅只是为了强调一下空间的重要性,而一定是为了为创立《广义地震学》和预测、预报地震做准备。这是因为,笔者经研究发现,一切形式与意义上的地震之所以会在地球的某一地区发生,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空间的相对缺乏或开放——空间缺乏或开放是造成地震的根本原因。当然,空间缺乏或开放也是造成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的成因。关于上述这些问题,笔者将陆续解答,这里就不再追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