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择良港以驻锚
鲁政委
《福布斯》中文(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201006/0002012.shtml)
2010年6月19日,“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号角再度被吹响!历史注定会如记住2005年7月21日一样记住此刻!因为在这一天,因危机风暴而被迫临时靠岸的人民币,再度松缆启航,继续艰巨的寻找驻锚港湾之旅!
在当时封闭的环境下,18世纪的休谟说,货币是经济之轮的“润滑剂”;而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更合适的说法似乎应该是:货币是经济之船的“千钧锚”。巨轮驻锚无所,也不免随风飘转,逐浪起伏;倘遇惊涛袭来,则更可能倾覆。由此,择良港以驻锚,便成为确保经济稳健运行的关键。
改革开放至2005年7月21日汇改之前,除个别极短时期人民币汇率进行过一次性调整之外,基本上都是挂钩美元。也就是说,美元成为了人民币的实际驻锚之港。所幸的是,此间美国恰恰进入了战后最长的“高增长、低通胀”繁荣时期,由此也让中国躲过了一次次惊涛骇浪的冲击,成就了二十多年相对平稳的经济增长——平均9.7%的GDP增速和5.0%左右的零售价格涨幅。
然而,2002年之后美元从高峰的跌落和国际大宗商品全面上涨风起云涌,已然昭示一向宁静的港湾暴风雨将至!
IMF提供的数据显示,1997-2001年之间,采取固定汇率制经济体的通胀稳定性明显好于浮动汇率制,前者的通胀水平仅为后者的1/2;但自2002年开始,则是固定汇率制经济体的通胀表现开始持续系统性地逊于浮动汇率制,到2004年前者的通胀水平竟然高出后者一倍左右。不知道是巧合还是决策者的睿智,人民币在2005年7月突然松开了牢牢箍住美元的钩子。
在盯住美元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和经济都以汇率稳定为中心被动调整;从盯住美元走出之后,“中国货币应锚驻何处”便成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几乎与浮动汇率制经济体在通胀上更佳表现一同出现的,是国际上“通胀目标值”理论和政策思潮的蓦然盛行。这似乎暗示,当无法依赖某个国际本位来提供稳定的货币环境的情况下,浮动汇率制经济体便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将一个明确的通胀目标作为了本国货币新的驻锚之港。尽管本轮全球金融对人们过去纯真无瑕的“通胀目标制”梦想构成了巨大冲击,但反思的结果却并非是对通胀目标值的全面抛弃,而是在继续保留其最核心理念的同时,加入了对资产价格更密切的关注。
当前,已然松开缆绳,再度开启寻找驻锚之港的人民币,船长发出的指令是“转向一篮子”。如果说上述困难中砥砺出的智慧对我们能够有所借鉴的话,那么,这种所谓“转向一篮子”的实质,很可能就应该是中国货币当局未来会更多关注国内通胀和资产价格的稳定。
(作者为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