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凯恩斯理论的视角看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效应


基于凯恩斯理论的视角看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与效应
                    梁树广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深,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产业振兴政策等。从2009年的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看,这些政策是合理的,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在对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概览的基础上,运用凯恩斯理论对我国当前采取政策及其效应进行分析,认为应对金融危机,财政政策更为有效,货币政策可以配合财政政策进行,并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凯恩斯理论;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效应
中图分类号:F03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各种复杂的局面,国内发生了冰冻、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再加上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我国政府加大了宏观调控,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产业振兴政策等。从国家统计局2010年1月份公布的数据看,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四个季度增长分别为6.2%、7.9%、9.1%、10.7%。从数据看,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未出现大的衰退,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不断增多,表明前期出台的应对金融危机的货币、财政政策对经济回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我国这些政策方案充分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凯恩斯理论为我国加强宏观调控,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就是根据凯恩斯理论分析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及其效应。
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概览
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但是2008年下半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其主旨是扩内需、保增长。
(一)积极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的采取一般是在遇到社会总需求减少或者整个国家遇到了某种灾难性事件时,如1930 年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以财政赤字、扩大政府投资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1998年我国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采取积极财政政策等。
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我国利用多种财政政策工具,如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国债、转移支付等若干财政政策工具组合起来一起使用,其目标是重民生、保增长、促消费。主要内容如下:
(1)扩大政府投资和优化投资结构。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投资总额将达4 万亿,重点投入领域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领域、灾区恢复重建[1]2)推进税制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完善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为单边征税,降低住房交易税,免征利息所得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3)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加财政补助规模;(4)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重点是“三农”、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6)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安排资金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安排资金1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同时加大各种收费的清理力度,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7)增加国债发行量。2009年国债发行1.64万亿元,2010年计划国债发行量1.8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发行2000亿元。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7 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2008年9月,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
货币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票据贴现、存款准备金、利率等,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的货币政策工具。
(1)利率政策,截止2008年年底,央行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1.89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2.16个百分点,同时下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2)存款准备金率政策,自从2008年9月份以来,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7.5%下调到15.5%;(3)货币供应量政策,2009年年初,国务院提出全年M2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4)信贷政策,2008年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8月中旬,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9月中旬,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进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三、基于凯恩斯理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分析
凯恩斯理论主要是应对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的产物,不过此次金融危机也造成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减缓,其各国环境与当时的美国类似。可以说凯恩斯理论对于应对金融危机有一定的合理性。
凯恩斯理论主要观点是通过家颁布法律,建立经济管理机构,通过财政、金融和其他手段全面干预经济,并且认为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有效。在经济政策主张上,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可以用来刺激消费和投资,但重点还是要放在财政政策上。
凯恩斯认为之所以采取政府干预的政策,是因为有时市场不是万能的,不能带经济走出低谷。因为市场中的某些价格(如工资)具有刚性,不能根据外部经济的变化迅速变动,不能平滑地调节经济,从而使市场力量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调节,政府所实施的这些稳定性政策能够很好地弥补市场力量的不足,很显然,凯恩斯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提供了一个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解释与思考的全新理论体系[2]
我国此次应对金融危机上也主要是利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主要是配合财政政策,很多时候都是在财政政策出台后,根据当时的经济形势适当出台货币政策进行平稳经济形势。我国政府通过扩大其财政支出,用公共投资来弥补私人投资之不足,增加社会公共设施的投入和生产来创造需求以弥补社会总需求的不足,通过扩大投资的途径来增加社会就业[3]。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政策主张。
凯恩斯理论主要有三个理论:有效需求理论与就业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经济周期理论。
我国所采取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根据有效需求和就业理论。所谓有效需求,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企业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企业会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剪雇员,收缩生产。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水平的高低。
我国当前采取财政政策主要是根据外部需求发生了变化,如美国、欧盟等国家由于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需求迅速减少,同时国内需求也减少,再加上当前农民工、大学生失业较多的背景下,为了达到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以及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只有创造有效需求,扩大内需。因此,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一方面是加大政府投资,另一方面刺激居民消费,而且主要是通过政府投资扩大内需。
凯恩斯的第二个理论是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认为居民的货币的需求,起因于三个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货币需求和收入正相关,投机动机货币需求和利率负相关。具体可表示为:
Md =L1 (Y) +L2 (r)其中,Md 表示货币需求, Y表示收入, r表示利率,L1 (Y)表示预防动机和交易动机货币需求,L2 (r)表示投机货币需求[4]。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大致取决于经济体系的一般经济活动和货币收入水平,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不灵敏。与此不同,出于投机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对利率的变动非常敏感,会随着利率的变化而变化。
目前我国的居民消费需求不高,居民储蓄存款额连年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居民交易动机需求较小,谨慎动机需求较大和投机动机需求较小,造成货币政策的总体效果不佳。我国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居民收入,即Y,以增加居民的交易需求,逐渐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不断推出各种金融市场工具,增加居民的投机需求,同时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和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减少居民的谨慎需求,从而刺激居民消费。
凯恩斯的第三个理论就是经济周期理论,他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出现一种向上向下的周期性运动,并具有明显的规则,这就是经济周期。一般经济周期经历四个阶段,即繁荣、恐慌、萧条、复苏四个阶段,其中繁荣和恐慌是经济周期的两个重要阶段。
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所引出的实际结论是,在萧条阶段,降低利率有利于经济复苏,而仅靠纯货币的补救方法并不能解决问题,重要的还是财政手段。实际上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也造成了一种经济周期活动。我国经济发展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必然经历了繁荣、恐慌、萧条、复苏四个阶段。有的经济学家预测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是V型或者W型,实际上就是说我国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周期。根据凯恩斯理论,要想恢复经济发展,可以重点采用财政手段,货币政策并不能解决问题。
四、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的效应分析
对政策效应的科学评价一般从两个层次进行分析:政策的最终目标即看国民经济各主要变量变化是否符合决策者的初衷;政策的中介目标即看其变化是否符合政策要求的方向,或者是否体现了政策意图,同时还要看各个中介目标之间是否相互配合。对当前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而言就是看国民经济变化是否朝着经济回暖的方向发展,社会需求是否被真正启动。
(一)2009年国民经济主要变量变化分析
(1)经济增长持续回升,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7%,从当季同比增速看,经济增速在逐季加快;(2)工业生产增长强劲,企业利润不断增加。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实现利润25890.8亿元,同比增长7.8%。(3)国内需求稳定增长,国外需求有所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9%;2009年全年累计进出口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出口同比下降16%,进口同比下降11.2%,贸易顺差为1960.6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20.7亿美元;(4)物价全面企稳回升,房价快速上涨。CPI同比在连续下降9个月后,11月份首次转为上涨变化,12月份上涨1.9%,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下降0.7%;2009年3月份以来,房屋销售价格环比已经连续10个月正增长;(5)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趋势好于预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比上年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5%。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显示,2009年城镇新增就业较2008年减少11万人,达到1102万人,远超过全年新增就业900万人的目标;(6)货币供应量增速加快,货币流动性增加。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97万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31.7%。2009年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四个季度分别为25.51%、28.46%、 29.31%和32.4%,12月末货币流动性(M1/M2)为36.3%[5]。(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统计局)
从以上数据看出,2009年中国经济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国民经济企稳向好,投资快速增长、消费市场活跃、居民收入增加、进出口在下半年快速回升,工业生产明显恢复,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增加。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上涨较快,通胀预期增强。从国民经济的各主要指标中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果开始显现,效果较好。
(二)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1.扩大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根据凯恩斯理论,政府投资主要是通过乘数效应刺激经济增长。扩大政府投资主要是靠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两个方面,政府投资直接形成有效需求和购买力,一方面政府投资以乘数级的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另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政府投资对于当前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进行4万亿投资,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这些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增长,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过在这里我们只看到扩大政府投资的积极效应,实际上政府投资有可能产生挤出效应。这是我们在现实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此次应对金融危机,由于扩大政府投资,在一些行业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这也许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的结果。所以,在实施扩大政府投资时,应注意对企业投资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减少其消极效应。
2.减税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的另一个主要措施是减税。由于受金融危机内外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减税让利成为必然的措施。我国自金融危机以来修改各种税法制度和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方案。据专家预测,2009年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现就我国对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1)主体税种与经济增长一般呈现负相关关系
一般来说流转税主体税种(国内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所以减少流转税的征收可以促进经济增长。2009年起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并对企业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有很好的刺激有很大的鼓励作用,据估算增值税转型将给企业节约1500 亿到3000 亿元税收支出。目前我国实行增值税的转型,有效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回暖,为我国企业渡过金融危机起到了积极作用。
(2)出口退税与经济增长一般呈正相关关系。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缓解纺织企业的困难,稳定出口,保障就业,我国已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并不断扩大出口退税范围和项目,如2008年 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这提高了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轻企业因国际市场萎缩带来的冲击,保证了我国对外贸易不出现大的贸易逆差。
(3)所得税与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
企业所得税对生产要素所可能产生的两种效应中,替代效应已逐渐起更大的作用,超过收入效应,从而总效应表现为随着企业所得税的增加而导致产出减少。2008 年起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内外资企业的税率,标准税率由原来的33%将为25%,并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增加了更多的优惠政策,体现了公平税负的理念;同时修改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标准由原来的1600元,提高到2000元,调整个人买卖房地产的相关税收,进一步减轻了个人税收负担,对刺激我国国内需求具有一定的作用。
3.扩大国债发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很重要一点是扩大政府投资,而又不能增加微观主体的税负负担。而这时只能靠发行国债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增加了国债的发行量,并且允许地方发行地方债券进行融资,增加地方投资。至2007年末,我国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仅为22%,低于国际公认的45%警戒线,而美国同期为71% ,欧元区为67%,日本为16%,即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国债负担率相对较低,以往几年我国经济保持9%左右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的发债空间。一般来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会导致财政赤字增加,但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0.5%左右,财政赤字率多年来一直低于欧盟3%安全警戒标准,没有超越我国综合国力的承受范围。综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财政赤字、以往国债发行规模,通过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可以扩大我国政府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6]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应
1.利率调整效应
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调控的是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法定存贷款利率,央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多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加流动性,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通过下调利率,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另一方面保证银行体系有充分的流动性,能够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央行还对商业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可以有效释放银行资金获利,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效应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货币政策力度最大,较少使用的政策,但是我国频繁使用,但其效果不大。这有可能因为我国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较高,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信贷资金影响不大。
3.货币供应量调整效应
2008年前三季度央行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使商业银行的放贷热情受到抑制,9月份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后,央行虽然出台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下调的利好政策,但对银行和投资者的信心打击很大,造成了银行的慎贷行为,使得2008年四季度贷款并未按照利率调整的幅度相应增加。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实施4万亿投资计划,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大大加强,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四个季度分别为25.51%、28.46%、 29.31%和32.4%,这正是商业银行大规模投放信贷造成的乘数效应增强所导致的结果。2009年第一季度至第二季度,货币政策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在增加货币供应量层面上成功地对冲了2007-2008年上半年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的时滞影响和金融危机对M2的冲。不过货币供应量过快增长,流动性增加过快,与当初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初衷严重背离。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受到冲击,导致了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份的6124点暴跌至1638点,2009年上证指数持续反弹,一直在3000点左右徘徊,6个月累计涨幅超过70%。房地产市场在2009年起出现一轮井喷行情,市场成交量节节攀升,房价也开始止跌回升。这有可能是2009年,货币供应量短期内急剧增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量信贷资金为了快速获取利润,进入了股市和楼市等虚拟经济体,而没有很好地进入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恢复缓慢。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了资产价格,形成了在未来半年内中国资产价格单边上涨预期,这对短期国际资本构成了极大的吸引力,引发外汇储备持续大量增长。这样一来,外汇占款的增长直接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进而导致流动性剧增,给宏观调控带来巨大压力。货币供给增加引起了资产价格上升风险和通胀预期,实体经济恢复不确定因素增加[7]
五、主要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符合凯恩斯理论,并且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率先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为我国快速平稳的渡过此次金融危机起到积极作用。我国也为世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目前综合各种数据以及当前的经济形势,笔者认为我国经济已经开始有恢复的迹象。
(二)建议
虽然我国采取的政策效果是良好的,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以及自然条件的特殊性,还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本文提出一些建议。
(1)我国财政投资虽然取得积极效果,但是在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方面效果不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居民收入不高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所以,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此增加消费拉动内需,这才是长久之策。
 (2)凯恩斯理论强调政府干预,但是其前提是是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但是由于我国市场仍然缺乏弹性,即IS曲线和LM曲线过于陡峭,导致私人投资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弹性不敏感,使乘数效应达不到宏观调控的初始设计的水平。这也是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如财政政策效果理想的原因之一。政府应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继续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环境。
(3)我国还存在凯恩斯理论没有涉及到的大量过剩劳动力,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城乡加起来约2000万左右,农村约有2亿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农民工约1.5亿。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每年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也就是1000万个左右,约有近1000万左右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岗位,由此可见,就业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凯恩斯理论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政府介入解决就业问题。所以当前政府还有一大任务就是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当前大学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4)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还是靠投资,处于投资导向阶段,同时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高达50%-60%(外贸出口占GDP的百分比),所以,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外贸受到的冲击很大,我国经济内外需求失衡,使实体经济发展受到重创。一般来说,在外部经济需求扩张、国内企业赢利较好的宏观背景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比较困难的。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外部市场收缩,国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这给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一次机遇。
 (5)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恢复阶段,实体经济还未完全恢复,而我国股市、楼市、生产资料价格等不断攀升,政府应注意加强我国4万亿投资、贷款资金和国际热钱的投向,加强信贷投放结构和监管,引导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使信贷投放向有效推动民间投资和消费增长倾斜,尤其要防止资产价格过度膨胀后热钱大规模外逃对经济造成的重大冲击。
 
参考文献:
[1]李东卫.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回顾及取向[J].广东经济,2009,(2):29-32.
[2]石良平.实话石说[M].中国统计出版社.北京,2008:265-287.
[3]曲维维,金融危机下重现凯恩斯主义[J].北方经贸,2009,(9):11-12.
[4]张伟,朴明根.当前金融危机下美国救市政策效果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9,(6): 57-61.
[5] 2009年四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
[6]潘亚岚,石金巧.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积极财政政策[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五卷专刊):65-69.
[7]郭菊娥,吕超等.我国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评价[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6):1-4.
 
On China′s Policy and Effect Responding to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eynes Theory
Liang Shu-guang
(College of Busines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China)
AbstrctWith internationalfinancial crisis development, influence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economy appear progressively.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economy, government take fiscal policy, monetary policy and industrial policy and so on since 2008.The policy is reasonable and achieves good results looking from China′s macro-economic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in 2009.The paper states the policy responding to financial crisis, analyses China′s policy and effect responding to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based on Keynes theory, holds that fiscal policy responding to financial crisis is more effective than monetary policy which can take concerted action with fiscal policy.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Keynes Theor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Policy;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