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三)
希特勒自杀 日本投降
王先金 编著
第四章 史迪威率兵反攻缅甸
中国远征军攻克松山 (4)
史迪威训练中国军队
1943年8月初,蒋介石原则上同意了史迪威反攻缅甸的计划,却又附带提出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英军全面参加海上和地面作战;二是美军提供空军掩护。蒋介石强调,只有在英国军队介入的前提下,中国才会出兵。
这是摆在史迪威面前的又一道难题。他知道,英国关心的是印度,他们当初就没有尽力缅甸,以后也不会对反攻缅甸感兴趣。
姑且不管英国态度如何,蒋介石这边算是高抬贵手了。史迪威刻不容缓,忙把这份代号为"安纳吉姆"的作战计划上报美国陆军部,等候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审批。
在等候五角大楼的答复期间,史迪威飞往印度,开始着手训练用于大反攻的中国部队,他的手早就痒痒了。
开训典礼十分隆重。
那一天,当东南天际刚露出一片火烧似的红云,整个兰姆伽营地都轰动了。
兰姆伽本是印度中部的一个小镇,虽有铁路、公路相通,火车站却很简陋狭小,平时运输也较清淡,镇上的印度居民约300户,只有十几家商店和一家邮局,除了在火车运输图上有兰姆伽这个站名外,在一般地图上根本找不到这个地名。但在镇旁,在一片森林稀疏的山陵丘地上,盖起了一座庞大的军营,这里曾经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关押意大利战俘的集中营,后来作为军营,经常驻有英军,兰姆伽这个地方才远近闻名。英军让出了营房供中国军队专用。
自中国驻印军进驻兰姆伽后,这里的火车、汽车和飞机顿时运输频繁,各种人物尤其是记者也蜂拥而至,这个一向冷冷清清的小镇,忽然间成为举世瞩目的名城了。
兰姆伽的军营经过整修后,完全可以接纳中国驻印10万兵源。从1942年8月下旬起,每天利用由印度阿萨姆各空军基地飞赴云南运送美援物资的返程飞机,搭载中国士兵来印度补充中国驻印军新38师(师长孙立人)和新22师(师长廖耀湘)等部队,通常一天可运来约400名士兵,10月份起每天经驼峰航线空运来650名士兵。到1942年底,共计运往印度的兵员已达32000人。 史迪威观看中国步兵训练
史迪威进场的时候,看到了一个难忘的景象:大约有8000多名中国官兵携带着机枪、大炮、战车、战马和大量的军用物品麋集在广场上,都在等候他的训话。太阳刚从东方升起,远处陡峭的群山沐浴着朝阳,台下人丛中露出的千百支刺刀映出闪闪金光,惊心动魄。
在急促的军鼓声中,中国驻印军的军旗缓缓上升,礼炮也同时轰然鸣响。
经过美军训练和装备的中国远征军
史迪威严肃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军服,随后把右手贴在大盖帽的帽檐上,向台下的官兵致敬。这支部队是原中国远征军的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曾在缅甸跟随他出生入死,痛歼日军。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不久前才刚从医院里出来,身上还带着伤巴和各种疾病留下的印记。
"亲爱的中国朋友们,我们又走到一起来了。"
史迪威那让人亲切的汉语,通过麦克风,通过架设在电线杆上的大喇叭,回荡在8月的晴空下:"三个月前,我们被迫退出了缅甸,如今我要率领你们打回去,夺回对你们的祖国生死攸关的滇缅公路。作为反攻的第一步,我们需要训练一支钢铁般的军队。这支军队不是别人,就是你们,英勇的中国驻印军!"
史迪威看了看大家,又说:"一名军官、一名士兵的职责是什么呢?他们只有一个职责,那就是保家卫国。你们对这块土地,这块使你们民族变得强盛、幸福和繁荣而奉献一切的亚洲大陆,负有不可推御的职责。"
史迪威满怀激情地用流利的华语盛赞了中国军队英勇善战,并讲述了越王勾践失败后"生聚教训、卧薪尝胆、复兴越国、报仇雪耻"的历史故事和岳飞精忠报国,大破侵略者的动人故事,勉励中国官兵要像越王勾践和岳飞一样报效祖国,打败日寇,报仇雪耻。
台下的列队里发出阵阵激动的喧哗,数不清的武器在空中挥舞。中国官兵的每一心脏和血脉都在发着高热,复仇的愿望不加掩饰地爆发出来,汇合成共同的心声:
"打回缅甸去!"
"誓死收复滇缅路!"
由于激动,史迪威的声音也变了调:"我听见了你们的呼声,这将是解放的讯号,我已经预见到胜利的时刻,光荣必将归于你们!祝你们学业长进!"
装甲车的怒吼突然充满了整个操场,那马达声越来越急促,变成了隆隆的雷声。一个中队的美军P40型战斗机,自西向东掠过兰姆加兵营。
阅兵式开始了。
1943年冬,李铁椎在高中二年级时,响应祖国号召,毅然投笔从军,参加了中国远征军。
1944年初夏,李铁椎由昆明乘飞虎队的飞机,经驼峰航线飞往印度汀江。在那里,他受到了美国盟军战友的热情接待,首先是全部脱光身上长满虱子的中国军服,接着是从头到脚冲洗了一遍消毒沐浴,然后换上了一套由美、英盟国供应的全新的美式军装。接着,他被送到印度东北的南木伽尔培训基地,被分配在孙立人部队的新1军第30师防毒排服役,接受培训。 史迪威在缅中隔大奈河了望敌人的动静
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一般的步兵操练、战斗知识、射击训练和使用美式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射击的基本功夫。同时,还进行了手提式火焰喷射器的原理和操作使用训练。火焰喷射器是美国当时较为先进的化学武器,能喷出1000度C以上的火焰,因其粘度极高,能将装甲车、坦克车等车辆引燃,使其瘫痪。
在培训中,一般军事操作,都由中国排长教练,技术训练由美国教官教练。
经过培训,李铁椎能在10米距离内用半自动步枪射中火柴盒和美国幸运牌香烟盒上的红星。美国教练和排长为了考验他的射击技术,叫他射击一只站立在七八十米高树上的秃头鹰,他一枪命中了;同时叫一战友手提一个罐头铁盒,叫他在10米距离处射击,他都能百发百中,美国教练和排长都表扬了他,把他由下士升为中士。
在军营附近住有许多贫苦的印度人,他们大多数住在用芭蕉叶搭成的窝棚里。有的中年男人自愿到军营的炊事班干活儿,劈柴等,不计报酬,干一天活儿后,只需给他一些剩菜剩饭或者一个馒头就行了。李铁椎的印象是:印度人比中国人还要穷。
1944年,正当华中军民进行艰苦抗战之际,中国驻印军在盟军配合下,对缅北日军发起大规模反攻,中国驻滇西远征军为收复怒江西岸腾龙失地,于1944年5月发起滇西反攻战役,经浴血奋战,我军全歼缅北、滇西之日军,于1945年1月27日在畹町以南的芒友胜利会师。
直到1945年2月,还在从中国运送士兵到印度兰姆伽军营接受训练。
修筑中印公路
滇 缅 公 路 中美两国工程兵在恶劣的条件下修筑公路
1942年9月间,美军的空运力量相当有限,大批援华物资积压在印度,无法运往中国。东南盟军司令部的英、美两国参谋人员,商定在缅北发动一场小规模的战役,目的是打通一条与滇缅公路连接的道路,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物资运输问题。
这一打算,与史迪威早先的想法刚好一致。他兴冲冲地从德里飞回重庆,把自己关在美军总部大楼里,认真研究中印公路计划。
史迪威邀请了一部分在华的美军顾问和工程专家,进行了研讨,然后提出了一份修路的报告,送交蒋介石。
史迪威的修路报告,蒋介石是在小温泉官邸审阅的。他花了几天时间逐项推敲,方才召见了史迪威。
尽管蒋介石口头答应,中印公路计划还是又搁浅了一个多月。直到10月14日,蒋介石在收到美国方面对他三项要求的答复后,才正式批准。
美国政府的答复是:从1943年起,每月将派出一百架运输机,经过"驼峰航线"向中国运送五千吨物资。此外,还将向中国战区调拨265架飞机。只是,美国不同意派地面部队来华参战,因为欧洲第二战场即将开辟。 滇 缅 公 路
在部分要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蒋介石发布了《部署联合英美反攻缅甸作战计划》的训令,并在史迪威的计划书上亲笔批示:"可照此计划积极准备进行。"军事委员会随即调集部队和民工,分批赴印度。
1943年3月10日,在利多,中印公路的起点,中印公路正式开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