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型产品研发上马之前的五个基本问题(6月22日)


 

 

任何一个机构在决定上马指数型的产品的时候,都需要多问自己一些基本问题,更多的问题即使你自己不问,在未来推出来面对市场、面对客户的时候,都会被问到。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关心不同的话题,所以不要害怕人家提问,提问证明人家在思考,没有任何一个问题是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的。就看是处在什么位置的人,从什么角度回答那样的问题了。

 

1、你是谁?

你是否有资格推出指数。即使你有资格,是否你的资格就有“当仁不让、舍我其谁”的感觉?虽然宿命论未必总是有效,但很多时候出身与血统还是判断一个生命是否正宗的首要因素。从这种角度而言,并不是每个机构都适合推出指数的,至少需要具备一定的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

专业的东西需要严谨,严谨的东西需要考虑细节,考虑别人没有考虑到的那些东西,只有完美到细节了,才会拥有足够的自信。但你的自信从何而来?是理论的积累、对产业的把握动态的把握,对相关领域研究状况的体察。

所以,你的指数产品是谁推出的,地位是否权威,是否足够严谨?是否有足够的公信力。这应该是基础问题。

 

指数应该是学院与研究所之类的教育科研机构为主体研究的课题,以学术的严谨性为前提,应该是权威的学会/协会的课题,如此在权威性上与号召力上才不会被质疑,在推广的时候才不会平添太多的麻烦。其他任何机构都难免有越俎代庖的嫌疑。

指数应该是整合政府权威部门、教育科研机构、行业服务机构以及产业大腕的重要手段,在传播的过程中是处于轴心位置的,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发布以及推广之类的活动,吸引媒体平台的关注。

从研发启动到发布推广,这是一个严谨的过程,但从被人认知到被人信任深入人心,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的不断积累,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与产业、学术、政策、传媒、教育等机构的结合。

即使是机遇科研之类的机构,在研发指数产品,提供研究报告的时候,也需要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

 

2、针对谁?

你的指数产品是针对谁的?他们在什么时候需要你的指数,你所发布的指数对他有什么现实意义?是否实用?是否方便使用?

    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其自身的条件以及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在同样的环境下,有同样的客观条件基础,所带来的心理感受也不同,即使相同,承受能力也不同,所以你的“指数”再客观,都仅仅是一种参照作用。

指数产品跟其他有形产品一样,也牵涉到市场细分问题,你那几个参数会影响别人的决策,所以在推出的时候就需要谨慎而又如履薄冰。假如虚假与经不起推敲的数字会给人错误的导向,那么就还不如不推出。在权威的位置发布了错误的信息,与为人师者教给学生错误的做人道理一样——误人子弟!

 

3、指数构成要素是什么?

一个指数它形成全球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你的指数产品具体构成要素都有什么?所涉及的领域是否足够全面,基准是否科学?编制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过程,路线到底是怎样的?

任何严谨的东西都会引发很多质疑,为什么?为什么不?参数与权重,因何朝某个方面倾斜?你是反映真实客观的还是有一定的倾向性的?你是自己就拥有话语权还是你的话语权受制于别人?

 

4、指数在市场中处在什么样的地位?

你的细分市场何在?你的指数的定位是服务于哪一类人群的?孰优孰劣?哪个主要哪个次要?核心与边缘客户群都是谁?目前已经有了哪些同类或者是类似的指数?他们的现存状况是什么?各自都有什么样的竞争优势,你的SWOT何在?你的USP何在?你要往什么方向走?

每一个指数的推出都需要有表格化的形象而详细的说明,从竞争的角度,越清晰越会少走弯路,更会少些无端的浪费。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5、长远的看,你要去往哪里?

指数不是你自己说了算的,要得到各界的考验,时间的考验和认可,这是需要时间的。为了加强指数今后的影响力,尤其是在定价权和资源配置方面一种影响力,下一步还会做哪些工作?

任何指数产品都不是以季度为周期的,虽然每天都在发生着同比与环比的变化,但其生命周期是相当漫长的,国际上延续使用数十年的指数灿若星辰、不胜枚举。不管是创造利润还是创造影响力,都是需要以时间的积累为基础的。

 

就如我在4月8日文章《产业升级=指数研发+搭建平台》中所说的:

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服务;三流企业卖技术;四流企业卖产品。

指数就是一种标准,需要让政府接受,让行业接受,让投资人接受,让媒体接受,让专家接受。并让自己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搭建相应的平台,推出行业特定的指数产品就成为企业值得去坚定不移地执行的战略思路。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先生在2010226日的CCIEE全球航运景气指数推介中说:指数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操作依据,为理论研究者提供分析基础,不仅能够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走势的晴雨表,而且能够成为对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风向标,希望通过专业、独立、持续、深入的研究为中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做出我们微薄的贡献。

 

虽然指数化产品的投资是价值难以衡量的投资,更是睿智的投资。但也不可以一拥而上地把所有东西都指数化。

指数是量化,是把只可意会的东西变得可以言传,甚至从量变转变为质变。这种指数只适合在工作、投资、创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不是很适合用在生活之中。把原本应该感性的东西理性化,把原本该模糊的东西清晰化,这未必是什么好事。有些东西越清晰越理性越好,比如投资、财务管理、决策等等,但另一些东西,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

比如家庭生活、感悟、思考的过程,往往就不仅不需要过于计较,甚至相反,对得失过于计较的家庭生活往往不太容易得到幸福。那种把锱铢必较作为家庭生活“幸福指数”的组成部分的做法,无疑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的行为。

 

贾春宝

2010年6月22日星期二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email protected]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