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午
富士康调薪,东南沿海大规模的民工荒现象,一系列停工事件出现……种种现象显示,中国劳动力不再有求必应!这种农民工劳动力成本上升并非个案,而是一种普遍现象。未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是大势所趋,沉降于数十年低位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对中国经济和中国制造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不可不查。
劳动力成本上升首先预示着劳动年龄人口(16岁~64岁)供应正在减少,劳动力供给关系不再宽松,甚至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紧张状态。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化来源于中国深刻的人口结构变化。根据经济学家蔡 的观点: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刘易斯拐点正在出现。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大概从2010年到2015年都处在峰值阶段,接近于72%,目前中国正处于刘易斯拐点的进程中,这个顶点将出现在2015年,随后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就开始逐年下降。
其次,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正在下降。根据教育部最新统计,2010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6万人,比2009年减少74万人。这是高考考生数连续第二年出现大幅下降,而且减少人数不断增多。2009年全国高考学生曾史无前例地减少了40万人,这是被称为90后的第一批高考考生。
随着高考生源减少,而高校扩招,聪明的家长们正在考虑让自己的儿女延期高考,以减少高考竞争压力。这种延期考大学的现象反映了深层次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90后的上一辈是1964年、1965年左右生人,他们是新中国之后婴儿潮的高峰,兄弟姐妹众多。1964年以后,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持续下降,以此类推,他们的子女就是90后参加高考的人数不断减少。
由于适龄劳动力人口比例降低和出生率下降的累积效应,当前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处于一个临界点。从整体来说,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从宽松迈向并不宽松。中国过去31年经济增长充分享受了人口红利的好处,在31年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劳动年龄人口首先从农村流向城镇和企业,然后大规模转向城市和沿海地区。在劳动力无限供应下,企业可以尽可能的压低劳工成本,以获得较大竞争力,甚至出现农民工工资成本十几年如一日,难以上调。在劳动力、资金、土地和环境低成本要素无限量供应下,中国经济获得长期的高速增长,并形成了低成本、高投入、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模式。这种模式带来高污染、高排放,并以牺牲国民福利和劳工权益为代价,目前被各界所诟病。
2008年,政府推出《劳动合同法》后,推动提高劳工最低工资等。当时由于金融危机背景和部分企业反对,部分条款暂时搁浅执行,甚至落得行政干预市场规律的骂名。金融危机之后,尽管没有政府干预推动,但由于民工荒的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供应关系自发调节下,企业不得不自觉大幅加薪留住劳动力。这从微观主体上反映了中国低成本、高投入、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模式不得不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和企业一直致力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但是效果并不佳。关键原因在于促进转型升级的要素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价格一直被压制,企业缺乏转型升级的动力和压力。但是现在,最难以提高的劳工成本正在面临重估,这使得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从市场要素底端已经拉开序幕,这种趋势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未来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之路可能的特征将是,一是经济增速放缓,8%左右的速度可能成为常态;二是企业用工成本明显抬升,竞争更加激烈;三是劳动生产率将会稳步提高,以弥补抵消成本上升。
中国企业应该敏锐的观察到这一趋势,并调整自身发展和竞争战略。企业要把过去的低成本竞争优势转化为高效率竞争优势,以化解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如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品科技含量,否则将面临利润减少并被淘汰的局面。
对于中国政府而言,应该借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机会,全面调整、理顺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如资金、资源、土地和环境等要素价格,长期压低要素价格难以持续,应推动要素价格按照市场定价,真正反映要素的稀缺程度,按照市场配置,以此全面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梦想成就未来---专业创造价值---微博改变世界 ! 天地之大在哪里安心立命? 参!http://t.sina.com.cn/mxzg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