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论纲 第六章、第四节、


科学哲学论纲 第六章、
在科学哲学理论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
 
第四节、自然界在有限范围内、人类社会以及
人的思维的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并不违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恩格斯曾经作过如下的论述:“我们的主观的思维和客观的世界服从于同样的规律。因而两者在自己的结果中不能相互矛盾,而必须彼此一致,这个事实绝对的统治着我们的整个理论思维。它是我们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56页)。我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的一种哲学观点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于是我为一。”对于这后半句, 有人将其斥之为唯心主义和虚无主义。科学哲学理论认为,客观地说,这后半句的本义应当是“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乃至思想意识,在我看来,它们遵从着相似相同的规律。”这种理解深刻地揭示了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遵从着普遍的、基本的客观规律。决不是什么唯心主义和虚无主义。牛顿自己也曾经说过:“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全可以根据力学的原理,用相似的推理,一一演绎出来。” 科学哲学理论与上述观点不谋而合。它认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不应当存在任何对抗。科学哲学在利用力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定义哲学上的意识概念时,实际上无疑等于把经典力学中的牛顿第二定律推广到人类意识领域。而它的根本目的正是要把基本的科学定律,还原成普遍的原理,使之成为人们的普通常识。
(一)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的思维的发展变化并不违背牛顿第一定律。
科学哲学理论认为:自然界在有限范围内、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的各个领域中的发展变化并不违背牛顿第一定律。力学中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一切物体在根本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的情况下,总保持它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自然界的一切物体有一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惯性”。当你要让质量较大的静止物体运动起来,必然要费大力;当你要让质量较大的运动物体停下来也必须费大劲。仔细观察自然、社会及思维领域中的诸多现象,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发展变化并不违背牛顿第一定律。
在自然界中,天气的变化也有一定的惯性。人们常说:“天旱东风不下雨,雨涝西风它不晴。”“旱天雨难下,”等等,这些气象谚语说的正是天气变化所具有的惯性。在生物界,相当一部分动物到寒冷的冬季,由于生长条件不利而要处于休眠状态。休眠当然是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具有惯性的表现。但是这些动物并不是在冬季来临的某一天晚上突然进入休眠状态的;也不是在春季来临的某一天早上突然恢复生机。这也是动植物生长过程中具有惯性的表现。
在社会生活领域,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关系都有巨大的惯性。任何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关系的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内完成的。
在思想意识领域,社会意识和传统的思维方式都有巨大的惯性。一种陈旧的思想观念不会在一个早上突然消失,一种新思想也不会在一个早上被人们普遍接受。劳伦斯勒桑博士曾经指出:“科学思想领域里的一场革命,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即使对于这一领域有密切关系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在科学技术领域,任何一门科学理论或技术,如果处于封闭状态,就会死气沉沉,陈词滥调或技术落后。如果离开了科学家个人的刻苦钻研和辛勤工作,其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也都不会有新的起色。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是闭关自守,不实行改革开放,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就缺乏充足的后劲和持久的动力。
就人的智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关系来说,智力的发展有赖于素质,但素质本身并不就是智力。没有一定的人类生活环境,尽管有人的素质,也不能发展为人的智力,更谈不上成为人才了。由野兽哺育长大的孩子,作为人的后代当然具备了人的遗传素质,但却没有正常人的智力。所以素质不能预先决定人的智力和人才成功与否。如果一个人具有好的素质,却不去从事相应的活动,那他的智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一个具有优异声带的人,如果不去练嗓子,那他的歌唱才能就不能发展起来,更不能成为歌唱家。一个具有优异舞蹈素质的人,不去从事舞蹈训练,他的舞蹈才能也发展不起来,也不能成为舞蹈家。
由此可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领域中,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有惯性。如果缺乏必要的外界条件,事物的发展将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而这和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致的。人的思维所具有的“惯性”在哲学上叫做思维定势。
(二)、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及其弱点
人类的思维除了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面外又具有保守性和惰性的一面,这种“惰性”在思维科学中叫做思维定势。它指的是人们受已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在解决问题时,所具有的倾向性和心理准备。思维定势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消极影响。所谓消极影响是指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解决新问题时带来的不良后果。在物理学的发展史上,就不缺乏这样的例子。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光不过是一种以恒定速率运动的电磁波。因此的它的传播,包括法拉第、麦克斯韦等人总企图用“力学模型”来解释电磁现象。这样一种很自然的联想就是把光的传播与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相类比。由于声音的传播必须有空气、水或其他物质做媒质。于是认为光的传播也需要媒质,并把传播光的媒质叫做“以太”。由于遥远的星光可以传到地面,所以这种假想的“以太”就充满整个宇宙空间(包括真空和所有物质分子和原子的内部空间),整个宇宙就是一个“以太海洋”。因为光是横波,所以作为传光媒质的以太具有固体的性质;再由于光的速率非常大,所以以太固体的弹性系数极大,或者说以太是非常硬的,但是另一方面要求宇宙天体,包括我们生活的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并不明显地受到以太的阻力,故又要求它的密度几乎为零。此外还要求以太具有完全透明、与任何物质不发生相互作用等特性。尽管以太的性质如此奇怪而不可想象,但是由于牛顿力学的成功,在人们头脑中用力学规律去解释电磁现象的机械唯物论思想根深蒂固,所以仍然不愿将其抛弃。德国物理学家贝尔纳曾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在人类的科学发展史上,一些知识不多的年轻人之所以能够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提出新课题,建立新学说,往往与他们的思维很少受旧知识、旧经验的束缚有关。数学大师希尔伯特谈到爱因斯坦时曾说“你们是否知道:为什么在我们这一代爱因斯坦说出了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最卓识、最深刻的东西?因为一切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哲学和数学他都没有学习过。”
解开林尼克难题的研究生白志东博士说:“我在读研究生期间解决的林尼克在他的专著《随机变量—向量的分解》一书提出的两个问题,都是在读这本书以前完成的。这两个问题难度较大,但初生牛犊不怕虎,自信而生智,最后都被攻克了。以后我又认真读了这本书。作家在书中提出的其余三十三个问题,却一个也没能解决。我想,如果我早读了这本书,恐怕那两个问题也不能解决了,这是因为你读了他的书,就不自觉地和他的思路一致了。你用他的思维方法去解决他解决不了的问题,当然还是解决不了。”
思维定势实际上是一种保守的传统的机械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还具有以下弱点:
1、求同性:只习惯于从已知条件和目的中寻找答案,而不善于从多种假设和构想中寻求答案。只求同而不求异,对一切观念、知识和经验,特别是权威的东西,都要沿着它的脉络去思维,相同则是,不同则非。不敢根据实践的发展提出问题。
2、再生性:继承旧的思维材料和思路,将注意力放在对已有的思维结果的理解和模仿上。目的只是为了再生、延续已有的东西,而不是为了创造新的东西。这种有巨大局限性的思维方法如果延续下去,将浪费人的才华和精力,影响我们民族天赋的创造力。
3、呆滞性:思维状态不灵活,思维能力欠缺,思维领域狭小,呈现出一种惰性。有了样板和定论就不肯多动脑筋。在思考中略有些眉目便不愿再多想、细想、往深里想。总想依赖和等待现成的结果,而不愿意独立思考。思维中不敢大胆地跳跃、转向,而是拘泥于细枝末节,恪守一定的程式,思维不求变通、灵活,而是一条道跑到底。
4、非逻辑性:思维水平比较低,思维能力不发达,往往是凭着某些具体的感受、体验、某些伦常情感和直觉来代替缜密严格的推理判断,这种非逻辑性思维只能是大略的、启示性、象征性的思维,在一些对思维活动要求较高的领域,如科学研究等,容易陷入模糊、混乱、感到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