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已成重庆施政主轴


   “惠及民生”施政定会赢得民心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清代文人郑板桥在任七品官时,在自己的一幅墨竹图上题过这样的诗句,衙署书房躺卧,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虽然自己是州县小吏, 但百姓冷暖、苍生疾苦萦绕在心,两百多年过去了,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让人感动,让人起敬!

  民生,一个平常而又易被人忽视的词汇,衣食住行,油盐酱醋,看起来都是小事,《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 孙中山先生在《民生主义》定义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从人权角度看,就是人的全部生存权和普遍发展权,即保证生存条件的全部需求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普遍需求。

  远看两岸交流日益热络,因为交流合作件件惠及民生。第二届海峡论坛2010年6月19日晚在福建厦门开幕,本次论坛主要议题“聚焦民生,惠泽两岸”,深入探讨两岸金融合作、空中直航、工商农业、顺应两岸“三通”的新形势,促进产业对接,深化旅游合作,扩大农业、金融、科技合作成果等等都是民生问题,倾听民声,汇集民智,凝聚民意,聚焦民生,共同研商两岸民众关注的热点议题,吸引两岸同胞,特别是基层普通民众万人参加,“民生”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主旋律。

  近看西南重镇重庆,“民生”已成为重庆施政主轴:

  旧城改造,改善民生: 重庆市2008年初启动的主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计划动迁46万余人,拆除1200万平方米危旧房,以多种方式让利于民,重点惠及困难群众,在利益的梯度转移中缩小阶层差距,努力让群众的生存境况与城市发展同步。 重庆市为此次危旧房改造出台的各类惠民政策总计上百亿元。包括危旧房改造配套政策、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安置房建设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四大类上百项条款。在改造过程中,重庆市区两级政府还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市政基础设施、道路及管网改造等公益性项目。市委书记薄熙来提出,在经济建设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在城市发展中如何惠及普通民众,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市内有的地方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危旧险房,反差很大,当领导的不能无动于衷,这事关对老百姓的感情;要把危旧房改造作为执政为民的实践,保证迁建房的面积比原来大,质量比原来好,户型设计要方便、适用,让生活在这里的原住民真正受益。薄熙来明确要求,把危旧房改造是否给困难群众带来更大的福利,作为对主城各区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

  “五个重庆”构成了一个改善民生的施政体系: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森林重庆”、“健康重庆”的战略,在2008年7月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会上获得通过。“五个重庆”建设就是以居住环境、生态环境、交通条件、安全程度、市民健康水平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为核心,整体推进重庆的环境改善。未来三年,“宜居重庆”建设将投资8761亿元,极大地改善人居环境;“畅通重庆”建设将投资3000亿元,重点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管理;“森林重庆”建设将投资500亿元,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平安重庆”建设将投资150亿元,打造投资者和广大居民的“平安区”、“放心区”;“健康重庆”建设将投资350亿元,改善卫生服务、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未来5年,“五个重庆”建设将投资12000亿元,其拉动效应将大于直接的产业投入。薄熙来说,“五个重庆”建设是全面推进重庆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既是经济建设,也是重要的民生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重庆“民生财政”初现成效 :薄熙来说,重庆财政支出的50%要用于民生,40%用于中低收入群体,要着力解决好群众住房、看病、上学、社保等问题。 重庆初步建立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原征地农转非和城镇用人单位超龄未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全部解决,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重庆还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提高医疗救助、“五保”供养、优待抚恤水平,在西部率先建立城乡一体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9年重庆“保民生”取得实效:在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1%的前提下,教育支出增长26.7%,社保支出增长33.5%,稳定就业支出增长23.3%,公共卫生支出增长48.8%,扶贫帮困支出增长36%。 

  关心老百姓过节就是关心民生。逢年过节是老百姓最高兴的日子,对贫困家庭是个难熬的日子,据此间重庆官方媒体报道,端午前夕薄熙来召集重庆相关区县、部门官员召开专题会,研究重庆群众吃粽子的问题。薄熙来说,重庆还有18个贫困县,不少群众生活很困难,城里也还有不少低保户和困难职工、鳏寡孤独和老弱病残,一定要让他们过节也能敞开胃口好好吃上一顿……如果每个节日都能让困难群众实实在在吃上一顿,就能增强他们的幸福感,据不完全统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建卡贫困户、困难家庭学生、企业困难职工和农村五保老人等当地五类群众共计300多万人。端午节给300万困难民众送粽子,温暖民心,这在重庆史上也是头遭,谁言小粽子不是大民生?!

     两江新区10年“再造一个新重庆”,最终惠及的是民生。2010年6月18日,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准成立重庆“两江新区”,“金融中心”、“开放门户”和“示范窗口”是两江新区独特性的功能定位,重庆市长黄奇帆表示,重庆两江新区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和建设中的创新中心,将在住房制度、户籍制度、对外开放模式等方面,率先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新区的发展活力。重庆目前正在推进住房供给双轨制的改革,大力建设公共租赁房,主城区规划建设21个公租房基地,其中8个摆在了两江新区内,可解决数十万人的的居住问题,两江新区将成为重庆住房制度改革的示范基地。重庆还在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两江新区未来常住人口规模可达400万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来人员及农民工群体,农民工落户城镇的改革将率先在两江新区实施。两江新区无论是产业再造、制度创新,对市民的创业、就业、收入、住房、户籍等等都会产生深远影响,两江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最终惠及的是民生。

  据报道,重庆市委常委会近日研究决定,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将于2010年6月24日至25日召开,会议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审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老百姓的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把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通过市委全委会决议制度化,变成施政政策措施,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这种“惠及民生”的施政定会深得民心!

  蔡律     2010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