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务的风险不在多而在瞒
近几年,中国各级地方政府组建了3800多家投融资平台企业,这些投融资平台企业积累的债务往往最终需要地方政府承担,这相当于让地方政府背负了或有债务。地方债务问题到底有多严重?根据媒体报道,在监管部门最近的一次检查倒逼中,商业银行给出的数据是7.3万亿元左右,机构如高盛给出的数字是7.8万亿元,而美国西北大学一位经济学家则认为,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机构的借款总额或高达11.4万亿元。尽管数字有高有低,但都是估算,因为地方债务从未公开过。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透露,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与房地产行业有着密切联系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这一波房地产调控中成为关注焦点。去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达到14239.7亿元,有专家估计,经过这一轮调控,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可能会减少4000亿元左右。为了维系已启动项目的资金链,未来地方融资平台仍需要继续借债,有专家预测,到2011年末,地方融资平台负债将会高达12万亿元,而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将至15万亿元。在土地收入下降或难避免的今年,地方债务风险或将变成我国经济复苏的隐患。 为此,中国银监会已经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在6月末前全面完成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清理工作,要求在6月末以前,所有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必须打开项目“资产包”,解包还原,银行进行专项摸底清查。
按照银监会的数据,去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未偿还债务为人民币7.38万亿元,增加3.05万亿元。这一数据占2009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的32%,以及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49.8%。可以看出,地方投资主要依赖银行信贷,而债务偿还建立在经济持续增长基础之上,即以不断上涨的地价与财政收入保障。但若经济周期逆转,信用风险则会急剧放大。因此,不应该一味以成本低廉的信贷推动持续增长,因为一切由流动性推动的增长都可能会形成泡沫。目前,中央要求在弄清情况之前停止向地方融资平台提供支持,但这种政策约束并不能完全解决缺少制度管理的地方融资带来的风险,因此应该尽快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体系和制度,规范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此前,即使在地方融资风险暴露后,个别省仍然宣布了12万亿的投资计划,其他省市也相继推出。这些投资计划多未受到上级政府和地方人大的约束。因此,如果不建立一套制约机制,无法彻底杜绝地方投资冲动与债务风险。
地方债务的形成模式是:各级地方政府成立投资公司,以土地等为抵押,向银行融资,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和其他项目。2009年,银行投向政府融资平台、“铁公基”项目的贷款占到新增贷款的60%~70%。地方债务问题是经济刺激政策的后遗症。在金融危机之前,它并不是一个值得担心的问题。1994年,中国进行了分税制改革,中央分走大头,一举改变了此前中央要向地方借钱花的局面。各地政府在分税制之后,不得不各出招数,解决自己的财政问题。持续十几年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热,正是在财政压力的驱动下的行为。自人民币低估输入美元通胀并导致资产价格猛涨以来,地方的土地财政又成为广受诟病的现象。
2009年,中国国债余额大约为6.2万亿元,外债余额为3868亿美元,合计相当于2009年GDP的26%,按照60%的欧盟标准,中国政府的债务状况似乎还比较健康。但中国政府的债务风险不在中央政府,而在地方政府。地方债务可划分为显性债务、隐性债务两种类型。中国的显性债务一般包括外国政府与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国债转贷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借款、解决地方金融风险专项借款、拖欠工资、国有粮食企业亏损新老挂账、拖欠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除了明确的负债外常表现为未支付的应付支出。中国的隐性债务包括:地方政府担保债务包括担保的外债、地方金融机构的呆坏账、社会保障资金缺口等等,在出现金融机构清算等情况时地方政府将承担资产损失。这些隐性债务缺少有效、统一的监测、管理制度,隐蔽性强,已成为中国地方债务风险的主要出险区。
地方债务的累积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社会动荡,发生大规模金融危机。地方政府债务累积可能带来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地方政府负债投资整体上降低了社会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扩大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许多地方政府大规模启动的投资项目效率很低,尤其是机场、公路的重复建设项目有许多建成即亏损,给当地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也降低了经济增长的素质和质量。第二、债务约束软化,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地方债务的展期、拖欠会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财政该支未支、该补未补还直接损害不少企业的利益。地方债务不能到期清偿还会产生严重扭曲的市场信号,动摇投资与消费信心,使得后续的政府投资项目筹资、经营变得困难重重。第三,高居不下的地方债务积累了庞大的金融风险。地方政府通过对控股或全资的地方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借款垫付地方债务是转轨时期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地方债务向金融机构转移导致地方金融机构财务状况恶化,金融风险累积。
地方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地方债务的风险不在多而在瞒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