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电信日,《电脑报》发表了一篇《揭秘运营商计费系统 漏洞百出致天价话单频现》。该篇报道抽取了一些极端案例,对运营商的计费系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我做过6年的计费系统开发工作,对计费系统还是有一些了解。从专业角度讲,《电脑报》的抨击很不专业,没抨击到点子上,典型的张三犯错李四挨批。
其实,《电脑报》指出的计费差错,问题根源并不在计费系统,而在于资费政策、网络等其他方面。
从我的经验来看,造成计费差错的最主要的原因往往是资费政策本身,其次是网络问题,计费系统本身的出错反而是非常少见的。面对资费政策和网络方面的问题,计费系统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这方面,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彩信流量核减。当年,其投诉量恐怕仅次于移动梦网。
一、曾让人一头雾水的彩信流量核减
在2006年之前,很多不上网的用户一查自己的账单,却发现莫名其妙地出现“GPRS流量费”,且费用还不低。后期出现该问题的用户中,大部分同时存在“被手机报”现象。
为何会这样?原因无他,只是因为彩信流量核减。
中国移动在推彩信业务时,规定只收通信费,不收流量费。但是,由于彩信本身也是通过手机上网的方式下载到手机上的,跟CMWAP流量混在一起,无法区分哪部分流量是彩信流量,哪部分是手机上网。
为了实现这个“不收流量费”的资费政策,相关人员搞出了一个核减策略,即根据彩信话单中的彩信大小值乘以1.3倍来核减手机上网流量。
这个1.3倍怎么来的?据说是测试出来的。但事实上同一条彩信在不同网络条件下产生的流量相差十分悬殊。
2005年的时候,集团数据部这边委托某个省做过一次全面测试,同一条20K彩信在不同地方发送,结果产生的流量从22K-60K不等。若按1.3倍核减,虽然95%的情况下能够核减掉,但大概5%情况下会出现核减不掉的问题,这就导致用户没有上网也产生流量费,引发大量投诉。
除了少核减外,还有多核减问题。
短信群发实质是一条条地发送,但彩信群发不是这样,彩信本身具有群发功能,接收方号码可以一次填多个,而实际传到彩信中心只有一次。比如你将一条20KB的彩信群发给50个人,实际GPRS流量可能只有22K,但移动公司却会替你核减掉1MB的流量。由于彩信推出之出有很多优惠策略,有不少人发彩信基本免费,当年就有SP行业牛人利用这点来实现免费的手机上网。
二、教训:计费不能“差不多”
彩信流量核减问题,持续多年,带来巨量的计费投诉,给公司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这个问题本来是不该发生的。即使没有内容计费,最初也可以采用独立APN的方式来解决,也可以采用调整资费方案的方式解决,比如流量费单独计算但降低通信费。
目前,国内彩信已经通过升级GPRS网关,增加内容计费功能解决了,但国际漫游情况下的彩信依然还存在这个问题,所以还谈不上是完全彻底的解决。
彩信流量核减的教训在于:计费不能“差不多”,任何资费方案、任何产品实现,都应该建立在计费准确的基础上,这是必要条件。
不要以为彩信流量核减是个特例,事实上,同类问题并不少见,现在还经常能够见到,只是问题的影响面没有如此之大而已。
结束语
有人说:哲学之美,在于让人一头雾水。
不过,计费是计费,哲学是哲学,还是别把计费搞成哲学。
计费不能差不多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