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三)
希特勒自杀 日本投降
王先金 编著
第四章 史迪威率兵反攻缅甸
中国远征军攻克松山 (1)
史迪威走出丛林
史迪威将军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一部分部队辗转撤至印度。1942年6月,蒋介石批准史迪威关于在印度训练十万中国军队、在滇西装备训练30个师及反攻缅甸的计划。新38师和第22师奉命于6月底和8月开赴兰姆伽军营,改换美式装备,实施美式训练,于是兰姆伽军营成了新1军的摇篮。1942年10月,蒋介石下令将在印度的部队改编为中国驻印军。1943年初,中国驻印军改编为新1军,郑洞国任新1军军长,辖新38师和新22师。
1944年3月,我驻印军占领孟关,消灭了日本最精锐的第18的主力,继而两师又乘胜进军,一鼓作气,攻占缅北重镇孟拱,再次告捷。此前,由国内于1944年春先后空运到印度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的第30师(归新1军建制)、第14师、第50师,先后转运至缅甸密支那,随即对日军发动进攻。第38师在孟拱战役结束后,也进军密支那。经过一个多月的激烈战斗,8月初密支那终于被攻克。自从我驻印军开出兰姆伽后,连续作战,屡创强敌,战斗力大大提高,成了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威猛之师。
1944年8月,入缅作战的中国军队休整扩编,成立两个军:新1军(军长孙立人)辖第38师、新30师;新6军(军长廖耀湘)辖新22师、14师、第50师。
密支那攻克后,中国军队休整了约两个月,随后新1军、新6军分左右两路,向八莫的日寇发动最后攻击,势力如猛虎下山,一路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直至日军全部撤出缅甸。
1944年5月4日那天,史迪威还在缅西的印道。
史迪威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拒绝了美国空军的营救,要步行去印度。缅甸的部队解体了,他心里很不好受,能跟部下官兵同甘共苦,或许能减轻一点内心的负疚感。
他只挑选了一百多名中、美官兵作卫队,他们人数虽少,却学过从各种角度射击、柔道和徒手格斗,十分精悍,足以应付各种情况。大部队要押运剩余物资,他不愿使别人为难。
他选择的路线,是从印道去班卯克,然后进入印度的英坊,辗转去德里。
在印道,史迪威给重庆和德里都发过电报,打过招呼,后来因电台坏了,再也没有取得联系了。他总觉得是打了败仗,脸上无光,只想找个地方藏起来,短期内避免见人。
"将军,日军的先头部队离此不远,请您尽快往西转移。"印道城防司令是英国军官,他已是三次来催史迪威动身,"一小时以后,这里再不能保证您的安全。"
卫队长一把拽住史迪威的手,不由分说地拉着他向门外走。史迪威顺从了,他的感觉已很迟钝。
史迪威和他的小小卫队,分乘几辆美制道奇卡车,离开印道去班卯克。这些车辆有的用来载人,有的用来装运帐篷、食物和马匹。到了不通公路的地方,物品都得依靠马匹来驮运。
5月22日,史迪威一行到达了英坊,第二天从英坊乘火车到阿萨姆,又转乘火车前往丁詹和廷苏基亚。
5月24日,史迪威乘美军专机飞抵德里,那天他成了举世闻名的人物。在从机场到帝国饭店的路上,一大群记者紧追不舍,要他召开记者招待会。
他召开了记者招待会,他发表声明说:"我们撤出了缅甸,这是一个奇耻大辱。我们必须找出失败的原因,重整旗鼓,胜利地返回缅甸。"
亚热带丛林的黄热病和失败的惨痛,把史迪威这个生性刚强的人击倒在病床上。魏菲尔将军关心他的健康,禁止外人去打扰卧床不起的史迪威,医生也严格规定了他的睡眠和饮食,要他多喝牛奶,少生闷气。
这种强制性的休假,虽然把史迪威憋得难受,却给他提供了一段难得的闲暇,使他有时间用于思考和阅读。
现在他才明白,他刚到缅甸,面临的便是灾难性的局面:英国人只想撤军去保卫他们的老殖民地印度,他们不愿与民族意识浓厚的中国人合作。而中国远征军则不愿完全接受美国人的指挥,将领间勾心斗角,联络混乱。他本人的战略理论,虽然在司令部里非常实用,却在司令部外面遭受着阻碍,处处受掣。
中英联军这层暂时凝固在一起的冰,本来就薄得可怕,他却幻想在上面建造牢固的大厦。薄冰下暗藏着隐患,到时候咔嚓一声脆裂了,于是,联军在训练有素的日军攻击下,丢城失地,终于逃不脱失败的命运。
往事难以从心头抹去。
在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史迪威写道,他希望把缅甸战败的真相告诉蒋介石,"能使他吓一大跳,从而真正着手改编自己的军队。"他认为:"很多中国高级将领指挥官应该枪毙。如果不把高级指挥官中的无能之辈坚决革除,那么,不管得到多少物资,军队都会越来越糟。"
史迪威的设想,是打算用美军的标准,集训一部分高质量的中国部队。只有接受美式训练后合格的中国军队,才有资格接受美械装备。
责任,他想到,不知什么原因,总使他随时想到这个字眼儿。是他,受命于危难之秋,在缅甸拖住了四个日军师团;是他,主动承担了战败的耻辱。
史迪威给驻印度的美国空军挂了电话,预定了一架飞机。
大病初愈,他就急于到重庆去见蒋介石。好多问题,该是摆到桌面上来谈的时候了。
蒋介石拒绝整军
蒋介石正聚精会神,读着史迪威关于整编中国军队的报告。坐在一旁的史迪威,则耐心地等待着蒋介石的答复。
史迪威的报告,在好多页列有精确标题和数据,他阐述了关于鼎革陋习、杜绝贪污腐化、发扬军事民主、从优选拔将领的见解。他大量引用缅甸作战失利的例子,以此告诫蒋介石从速整顿军队,以免重蹈覆辙。
蒋介石读过这份报告,把它搁在桌上,默不作声,咬着下嘴唇。
"这是一个可行的计划,它将彻底改变中国军队的面貌,您和我都相信这能办到,是吗?"史迪威的口气非常热情,目光也是那样真挚和诚恳。他厌恶陈腐的东西,满怀希望,要为中国造就一支新式军队。
蒋介石依然闭着嘴巴,只想把反感转为难以打破的沉默。他知道史迪威或许是好心,但他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他关心的不是如何改革,而是如何控制他的军队。至于所谓的军事民主化,无疑等于是对他的权力的挑战,这是万万不能答应的。
中国的事情美国佬不懂,蒋介石想。为什么他要这么热衷地急于整军?为什么他要用这个报告来触动我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正常秩序?这报告像一根探针,像没有一点差错的大夫的探针那样,非得扎到我的身上?
"请想想改编后的中国军队,"史迪威还在那里起劲讲解,"八到十二个师,全都经过正规训练,一旦用于大反攻,将横扫东南亚的所有日军。"
"我看,暂时没有这个必要……"蒋介石无动于衷地说。
"没有必要?"史迪威怀疑自己听错了,"为什么?"
蒋介石把一条腿架起来,身子朝后一仰,靠在椅背上。他说:"我今年五十六岁了,我曾被国民党开除出党,我那时没有想到我能活到现在。现在大家又公推我负责中国的军事,这个担子很重,要是我能一切从头开始,要是现在没有打仗,我会考虑整编我的军队的。" 蒋介石、宋美龄 史迪威
"委员长先生,您有那么多的军队,抽几个师出来集训,并不碍事嘛。至于您手下那些态度圆滑的将领,真该撤换一大批,他们的特长就是用繁琐的公文和敷衍的态度,来使积极的行动瘫痪。他们惯于向您呈递成绩斐然的报告,却把不利的消息隐藏到最后一刻才告诉您。"
"你对他们不公平!"蒋介石回答道,"我在北伐战争前创立了黄埔军校,亲自训练过他们,也亲自带领他们打过仗。这些人或许有缺点,但为了抗击日军,他们还是合适的。再说,我已处分了罗卓英。你大概听说了。"
"唉!"史迪威叹息了一声,苦笑着说,"这不是师生情谊的问题,而是为了您的国家,我很抱歉没有向您说明白。如果有人会因整顿受到伤害的话,那也只能是罗卓英那类军官。我看不出您会由于他们的失业而睡不着觉。"
愠怒,像雨雾一样悄然袭上蒋介石的心头,在中国,只有已经去世的国父孙中山这样批评他才不算是罪过。倘若其他的人对他这样说话,他早就炸了,对史迪威,他毕竟还抹不下脸来。蒋介石已同不少外国顾问打过交道,知道翻不翻脸的极限在哪里。
"总司令考虑的是些什么,是不必向参谋长作出解释的,史迪威将军。"蒋介石尽量温和地说,"不过,既然我们前一阶段合作得很好,我就跟你明说了吧,你建议要淘汰的那些军官,恰恰是我想要依靠的。"
史迪威刚想开口,蒋介石打了一个手势,没让他说。"史迪威将军,先听我接着说。唔,是这样,你随便找到我的那些部下,同他们聊几句,就会发现他们都有引以为自豪的东西。中国现有的一切,都是依靠他们才创建的,我对他们相当满意,你明白吗?你以后别提这件事了,我也只当从未听见过。"
哦,原来如此!史迪威好象明白了。
史迪威站起来就往门外走,他觉得自己太天真,出了洋相。
蒋介石跟他一块儿走到门口,又恢复了友好态度,胳膊搭在史迪威的肩膀上:"我很感谢你提出的建设性意见,把它留在这里吧,我还要认真读一读。"
等史迪威离去,蒋介石把那份报告锁进了抽屉,从此束之高阁,不见下文。
史迪威的军队改革计划,毫无疑问触动了蒋介石的权力。蒋介石固然相信建立一支装备精良的强大的军队的重要性,但认为史迪威的计划必将削弱他对军队的控制力和他的政治影响力,而且史迪威提出的大规模削减军队和严格清除无能将领的建议,其所面临的政治困难也是难以克服的。蒋介石把增强军队战斗力的希望寄托在取得美国的武器和装备上。蒋、史二人于是在中国军队的改革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其实质仍是指挥权问题。
史迪威在两个月中先后呈递十一份军队改革计划,蒋介石无一作复,使史迪威无法实施他的计划。7月,史迪威无奈中致书蒋介石,强调他首先是总统代表,是中缅战区全部美军的指挥官,其次才是中国战区参谋长。蒋介石接书后,致电在美国的宋子文,要他转告美国政府:"中国战区参谋长在中国战区范围以内,执行其参谋长职务,应服从统帅命令,所有其他地位皆不适,否则名为参谋长,而事实以总统代表资格挟持统帅,而将美国政府精诚援助中国之盛情厚意,与其对华之政策,将发生不良影响。"
宋子文得悉这一情况后,请示蒋介石:对史迪威"是否仍拟留其在华供职,抑或乘机更换,另选他员。请即指示,以便相机进行"。宋子文倾向于向美方交涉撤换史迪威。此次撤换交涉因美方态度强硬而作罢,但矛盾依然存在,问题也未得到解决。史迪威对蒋介石的军事指挥能力,则更多抱怨。
史迪威与蒋介石再次争吵
6月中旬,中东出现军事危机,担任中印航线运输任务的美国第十航空队被临时调往埃及。这件事,使得蒋介石和史迪威这两个共事不到三个月的盟友,爆发了第一次公开的冲突。
在下令国际宣传处截扣所有有关中印航空方面的新闻后,蒋介石召见了史迪威。他的情绪非常激动,怀疑是史迪威在扮演刁难他的角色。
"阁下,我对你的作法深感遗憾,你必须对这种不顾信义、拖延援助的行为负责。"蒋介石见到史迪威,劈头就是这么一句话。
秉性耿直的史迪威不会迎合偏见:"总司令阁下,话不能这么说,将第十航空队调往中东,完全是为服从全球战略的需要。"
"我看我的这种说法很恰当,"满脸怒气蒋介石说,"釜底抽薪,不应该是体面的美国朋友该干的事!"
"总司令阁下,我请求您在评价美国政府的时候,用词要客气一点。"史迪威不卑不亢。
"我不习惯使用委婉的外交辞令。"蒋介石答道。
"目前这种运输不足的情况,我同样深感担忧,但是,"史迪威目光盯住蒋介石,口气强硬地说,"我再次提醒总司令注意,战胜日本的关键在于军事改组,而不在于物资和技术。"
"我不要听什么改组!我不要听!"蒋介石高声嚷了起来。他已经有些讨厌眼前这个美国人了,说话没大没小,不知天高地厚,就像迁移的侯鸟,从来不管是否超越了国界。
"我替您感到惋惜。"史迪威加重语气说,"您本来可以把这个国家管理得更好一些的。"
叭的一声,蒋介石折断了手里的红兰铅笔,又随手把它扔到地板上:"史迪威将军,你现在的谈话内容,好象已经具有干涉我国内政的意味了吧?连罗斯福总统都比您客气,客气多了。"
什么事都往干涉内政上面扯,史迪威想,非扯上这个才吓人。"那么,"史迪威也针锋相对地说,"总司令又有什么权利指责美国军队的正常调动呢?"
"你!……你这样跟我说话,太过分了!"蒋介石的嘴唇抖动着,伸出一根指头威胁着史迪威:"你伤害了一个你不应该伤害的人。我告诉你,有一天你会为此而后悔!"
史迪威也被激怒了,他没想到蒋介石如此不通情理,固执得如同坚硬的花岗石。他木然听着蒋介石喋喋不休的抱怨,不知今后该如何跟这位大人物相处。
陪坐在一旁的宋美龄,不时地把蒋介石那连珠般的江浙话翻译给史迪威听:总司令要求他根据《租借法案》为中国争取更多的美援,少去管那些一下讲不清的闲事。
有几句话宋美龄没有翻译,但史迪威这个中国通,却从蒋介石那难懂的方言中听明白了一个意思:如果得不到足够的美援,中国有可能单独跟日本媾和。
"卑鄙!"在那一瞬间,史迪威差点骂出来了声。
"您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史迪威用力合上公文包,从沙发上站起来,"您在这里说的每一句话,美国政府都会听到的。"
"将军,"宋美龄惶惑不安地挽留客人,"都是老朋友了,犯不着这样怄气。要是将军能赏光到我的松厅别墅去坐一坐,将会喝到可口的咖啡。"
"谢谢,夫人。"史迪威有礼貌地点点头,"我今天没有作客的兴致,等总司令哪天情绪好一点的时候,我再来领情。"
汽车一阵风驶走了。史迪威一直没有回头瞧瞧。
蒋介石夫妇还站在官邸门前。
史迪威和蒋介石的矛盾,被当作惊人的小道消息传开了。
史迪威将军和蒋介石闹矛盾,已不是一次了。有一次,史迪威对蒋介石说:"缅甸方面,很可以打一个极大的胜战。只要你能够把你在陕北的自己军队调出两个军来,加到前线去,我敢保险一定能把日本人从缅甸打出去。"
蒋介石摇头说:"你不要管!"从此,蒋介石每逢在秘密的会议上,或半公开的会议上总说:"史迪威是共产党。"许多人都知道,史迪威对蒋介石说过:"你不要把我们美国人给你的军火都藏起来,预备打内战。我自己是美国人,因为要保护中国人民,也爱护你自己,如果把日本人打出中国去,你们中国人都是自己的好同胞,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我们只希望建立一个民主国家,人人都享幸福,那是我们全美国人的希望。"蒋介石红着脸说:"我不喜欢听这一套!"就是在那天晚上,蒋介石在一个军事会议上更把史迪威将军大骂了一顿。
有好多人说:"蒋介石这种不光明的言论,自私自利自杀的主义,真是太不对!"可是蒋介石更来得有劲。蒋介石说最后说:"我一定不要史迪威,叫美国政府一定把他弄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