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驾”三说


   “酒驾”三说

  文/张镜天

  “酒驾”猛于虎

        如果评选今年的流行语,由酒后驾车简化而来的“酒驾”想来会榜上有名。几个月来“酒驾”在报纸网络因此无论有无车者都十分关注。

        去年12月14日成都司机孙伟铭(已判死刑)醉酒驾车致4死1伤。今年1月21日河南灵宝司机醉驾宝马连撞多人,6死6伤。6月30日南京司机醉酒驾车连撞9人,致5死4伤。7月16日郑州司机无证醉驾连撞11人,致3死8伤。8月4日杭州司机魏志刚酒后驾保时捷撞死打工妹。8月5日黑龙江鸡西司机张喜军酒后驾驶路虎在夜市连撞26人致2人亡……无数血淋淋的事实让人们触目惊心。

        媒体披露这样一个场面:一个孕妇被撞身亡,医生们还在剖腹,希望挽救胎儿的生命;而肇事司机趴在气囊上还没有醒来。

        除了“杀人”、“被杀”者外,还有“自杀”,比如著名的小品演员洛桑、影视演员牛振华。他们都死于醉酒驾车。生前带给人们欢笑,再看他们的小品还能笑出来吗?人们在痛惜一个天才醉酒驾车的无端毁灭。

        死于“酒驾”的世界名人也并不在少数。1997年,英国王妃戴安娜香消玉陨,魂断巴黎,经专家一年多的调查,排除种种猜测,认定只是一起醉酒驾车的交通肇事。红极一时的美国好莱坞影星威廉•荷顿,曾因主演《醉恨》影片而荣获奥斯卡奖,也因醉酒驾车重伤身亡,成为另一醉恨悲剧的主角。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步入汽车大国的行列。光北京市每一天就要增加1200辆汽车。而国人的安全意识却没有同步增长。在我国,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多达数万起;而造成死亡的事故中50%以上都与酒后驾车有关,酒后驾车的危害触目惊心,已经成为交通安全的第一大“隐患”。无怪乎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说,“对酒后驾驶,无论涉及什么人,不管什么理由,都要一视同仁,从严处罚,绝不允许开口子,绝不搞下不为例,让酒后驾驶成为不能碰、不敢碰的高压线”。的新闻报道上频频出现。酒驾”还有一个别名“马路杀手”,马路人人都要上,“杀人”、“被杀”,还有“自杀”,往往是数个家庭的悲剧。它所造成的社会损失和影响十分巨大,

  法律父爱主义:从严治“酒驾”

        “酒驾”可分为酒后驾车和酒醉驾车。在法律概念上有所不同。用检测血液中酒精中含量来明确界定。根据2004年由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员会发布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我国认定酒后驾车酒精含量阈值的起点是0.2%,这既高于美国0.1%的标准,也远远高于日本0.05%的标准、德国0.03%的标准、瑞典0.02%的标准。

        每百毫升血液中酒精20毫克,约相当于人喝一杯啤酒。按以上国外标准换算,美国允许喝半杯啤酒,日本允许喝四分之一杯啤酒,瑞典允许喝十分之一杯啤酒。国外实际上对酒后驾车是“零容忍”。这充分说明,我国认定酒后驾车标准的起点是非常宽松的。

        北京一位一线交警表示,不少司机因为没有把握好尺度,以为稍微喝点,不会有问题,结果导致酒后驾车。中国历来有“无酒不成筵”之说。筵席上只要你端杯,很难做到只喝一杯,这种0.2%的宽松,实际放纵造成了酒后驾车甚至酒醉驾车。

        从“酒驾”人群来分析,多数来自近年经济快速发展中首先获益者和一些领域中的社会精英。优越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使一些人滋长了不切实际的优越感。酒精对人的神经麻痹作用是基本一致的,不会你自认优越而有所减弱。一旦背离了基本常识,他们实际是不成熟“幼稚愚蠢”的弱者。法律就应该从父爱主义的角度强制他们停止愚蠢的行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子不教,父之过”之说,“严父”是家庭教育必要有效的手段。这种教育是产生在爱的基础上的。对一个负责任的父亲而言,他会在“明知山有虎”的情况下让自己“弱而愚”的子女“偏向虎山行”吗?

        有人以驾车者饮酒是文化习俗所致、难以干预为由,反对法律父爱主义将酒后驾车行为定为犯罪。这一方面我们应该向先于我们进入汽车社会的先进国家学习,因为他们的经验教训是用血换来的。例如,日本的“酒文化”比之于我国的“酒文化”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日本刑法并未因此而裹足不前,而是强力推行禁止酒后驾车的法律措施。2007年9月19日,日本新道路交通法正式生效。新法规大大加重了对酒后驾车者本人的处罚,违规者将被处以最高5年监禁或100万日元的罚款,还新设了“车辆提供罪”、“酒水提供罪”以及“同乘罪”等新的罪种。日本警察厅2007年12月称,过去3个月里,全日本因为酒后驾车导致的车祸共1402起,比前年同一时期减少了535起;警察抓获的酒后驾车者共16319人,比前年同期下降了37%,少了9641人。

        降低”酒驾”检测标准阈值,与国际通常标准接轨,实行酒后驾车“零容忍”,让“饮酒不驾车,驾车不饮酒”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法律上加重对“酒驾”的处罚,严格执法,才能形成开车者“不能碰、不敢碰的高压线”。

  酒文化:去陈腐以新生

        有效地防止“酒驾”的发生,实现长治久安,还要依靠全社会公民意识的提高。中国诗酒协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蒋秋霞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尽快制定酒法的提案,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广泛支持。该提案很快被列为重点提案。提案中除了有加强对酒企业、酒产品监管,保障人民食品安全等重要内容外,还明确提出要“改造酒文化”,用健康向上的酒文化来引导消费者。

        中国传统的酒文化中,有劝酒的习俗,以此来表达对客人的慷慨和真诚。“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男人不喝酒,交不到好朋友”、“酒逢知己酒千杯少”等酒词不胜枚举。而这种酒文化的产生大致是基于中国始终没有摆脱物质匮乏的社会环境。在温饱尚不能解决的年代,让朋友一醉方休是主人大方真诚的表现。而如今社会已经远离了穷困,在提倡健康时尚的环境里,非要“胃喝出了洞,也别感情出了缝”,实在说不上明智。提倡健康的饮酒方式,使朋友间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岂不是更能表达对朋友的真诚和祝福?

        当然,以喝酒的方式,企图达到某种利益的实现,双方心知肚明,这与酒文化无干。

       酒企业是酒这种特殊饮品的产生者,笔者认为酒企业应该成为健康酒文化的倡导者。有两条酒广告自认为很好,一条是一个美女端着酒瓶酒杯说:“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一条是著名影视演员杜雨露说的:“板城烧锅酒,可以喝一点。”真诚实在,体现出关心,能感动消费者的广告才是好广告。

        如果认为禁止“酒驾”是对酒业酒企的一种非利好消息,笔者认为是一种短视。退一万步想,只有保护消费者的存在,才会有这个行业的存在。目前商务用酒大量存在,餐饮是中高档酒主渠道,酒品牌能不能实行代驾服务?饮用某品牌酒,这个品牌可提供代驾人员,适当收费也未尝不可。这种服务必然会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温馨提示:当您饮用本品后切勿驾车。”当酒包装上出现这样的字样,是不是我们酒行业“以人为本”,一种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境界的提升,您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