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设备产能过剩之忧


    我国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存在着总体产能严重过剩局面。根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的预测,2010年我国多晶硅在建产能全部建成后将达到11万吨/年以上, 2011年和2012年形成严重过剩产能的局面;根据对在建产能的预测,2010年在建风机项目全部建成以后,我国风机产能将达到1900万千瓦/年,超过2009年新增风机装机容量900万千瓦;随着国内LED照相项目建设的提速,该领域也存在着过剩的隐忧。

    另外一方面,新能源设备核心技术被外国公司控制,我国新能源设备高端产品和核心部件产能严重不足。多晶硅核心技术——三氯氢硅还原法被垄断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少数企业手中,中国企业很难获得关键技术,而高纯度硅料价格约占太阳能电池成本的70%以上,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国内光伏产业大部分利润被成本抵消;在风机制造领域,风电整机制造确实存在一定的过剩苗头,但关键零部件特别是最核心的轴承和控制系统的国产化能力,目前国内市场还是一片空白国内LED厂商林立,但作为LED芯片的生产工具MOCVD设备技术,基本被德国AIXTRON公司和美国VEECO公司两强垄断,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加起来超过92%。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行业准入门槛过低。随着新能源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国家对新能源设备行业出台了种种优惠政策,大量中小新能源设备企业入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我国新能源设备制造行业中小企业众多,基本没有核心技术,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盈利能力很低。

    以山西某LED照明设备生产企业为例。笔者曾经到位于山西省南部某个地级市该生产企业做过调研。这家企业号称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每年从山西省获得高科技支持资金几千万元。但是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科技企业,它虽然生产LED设备,既没有核心技术,但是生产所需要的核心部件(芯片)是从台湾进口的,所有其他部件都是外部采购的,仅仅在本地进行组装;产品组装是全手工的,连生产流水线都没有。这家企业的销售净利润还小于政府获得资金支持。也就是说,产品销售是无利可图的,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在企业维持一定的规模,通过获取政府补贴来生产。

    中小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的大量存在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地方政府的支持,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的存在意味着高新技术得到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这有利于提高地方领导的政绩;二是企业的利益驱动,由于拥有了高新技术的名头,就可以廉价从相关方面获得土地、贷款支持,甚至还可以从各级政府获得无偿的科技开发资金支持。有了这些低于市场平均价格的生产要素,中小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就能够在企业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下持续生存。

    但是大量中小新能源设备企业的存在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环境污染加重、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已经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2009年8 月26 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多晶硅与风电产业被列名。进入2010年以来,相关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例》、《风电设备企业准入标准》等产业政策,2010年6月份市场盛传证监会将暂停可再生能源类公司IPO。

    针对新能源设备行业的产业指导政策还没有最终出炉,我们目前只能得知政策意图,而不知道具体内容。产业政策意图是,提高行业投资准入门槛,对于技术含量较低的新能源设备制造行业,将不列入鼓励发展的产业。这就意味着,中小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将不会再获得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扶持。由于中小新能源设备生产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单位产品成本较高,随着优惠政策的取消,成本会进一步提升,在与大型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的竞争过程中将会处于不利地位。大部分中小新能源设备制造企业将面临着与大型企业配套或者转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