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还是顺延原来的规律走


 调控两月有余,房价并没有被叫喊声所吓倒。只是这种叫喊声会随时间而不断的推移,一会儿3个月后…,3个月不降那就来个6个月后吧。看来唱衰又回到老路上去了。真是悲哀啊,没水平算什么命呢?

有两则报道是这样说的。主要讲的是上海和北京。

 

报道一:根据《北京商报》报道:两个月前还在以“一天一价”甚至超过万元上涨势头猛涨的燕郊区域,在成交持续低迷之后,近日出现了价格集体跳水的现象。近日,记者从天洋城一内部人士处获悉,该项目实际价格已经直降3000元/平方米,降幅达30%。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此前以1.1万元/平方米价格出售的上上城项目,目前打出了起价5900元/平方米、均价7500元/平方米的燕郊区域超低价。不仅仅是上述两项目,目前燕郊楼盘普遍出现了下跌现象。

 

报道二:铺天盖地的打折、降价信息,让不少购房者产生一个错觉,似乎新盘打折已成楼市“绝对主流”。但佑威房地产统计,上海在售住宅约430个,打折新盘约50个,即仅1/8的新盘有打折或者降价举动,更多楼盘仍然“咬牙坚挺”,25个公寓涨幅甚至在10%以上。

  楼市看似面临降价调整,为什么却还有那么多楼盘坚守价格?专业人士表示,主要有这样几点原因:一是稀缺性,比如豪宅别墅多属稀缺资源类花园别墅,而纯别墅用地停供禁供已达7年,政策性制约反而成为保值增值的提升要素;二是开发商不差钱,并不着急出售;三是开发商差项目,卖了以后无房可售,故开个高价,等于变相捂盘;四是有的项目虽然价格上涨,但或者是位置、楼层更佳,或者是毛坯变装修,这些都是市场的正常表现。值得提醒的是,有的楼盘尽管提高价格销售,但销售情况却不容乐观,有价无市。同时,购房者也需看清逆势涨价的背后用意。

从上述两报道中可看出,尽管有政策调控,但房价并不是都随调控而同时出现了下跌,还是顺延原来的规律在走,至于什么原因和下列因素有关。

 

1、地域决定了房价。北京燕郊区域属郊区,相对于市区来说,要土地有土地,要房子有房子。而相对购买力来说又要比市区差很多。所以一有风吹草动,作为开发商来说,卖掉房子是第一选择,所以只能以降低价格来吸引买家。故且下跌30%也正常,但有一点按目前情况看,还不至于做亏本卖买。

 

2、稀缺性。稀缺性是永远存在的,通过房地产近20年的开发。上海和北京的主城区,从一定意义上说都已成了“稀缺性”地区。按先来后到的原则,如果目前想买房的人进入市区的话,只有在价格上比原来的人出的高,别人才会考虑让位于你,否则凭什么?要知道按目前房价市值算的话,原先拥有房产的人,流行语叫“爷们”,他们不差钱,再说了不卖也可出租,况且租金还在上涨。只有当这部分“爷们”持有成本感到吃力了,或许才会跌价出售,否则门都没有。

 

3、还是一个预期问题。虽然调控政策使得观望的人数增加了很多,在这当中有绝大部分人属于被政策强制于门外的,并不是他们对房价上涨预期发生了改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条件允许买房是不二的选择。央行调查说:有七成人认为房价高。其实这则报道是一种笑话,被调查对象都是无房者,再怎么低的价格也会说是高的。因为从上海平均房价5000元时就有人说高了,即使目前上海房价均价跌掉50%,也要每平方米10000元,比起5000元又高了一倍。谁会认为房价不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