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国之道 ,地德为首


  管子曰:“理国之道,地德为首”。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土地改革成功与否是国共两党“胜败最大的关键”。

  中国是最古老的农业国家,五千年文明史其实就是农耕文明发展史。土地问题对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政治统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国家存亡兴衰息息相关,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密切相连。管子曰:“地不平均和调,则政不可正也”。显然,有无土地以及土地占有关系是否均衡,是民心趋从和离散的重大问题。土地归农是民心趋从的重要条件,土地制度变革常常成为社会革命的动因和前导,引发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因此土地制度变迁中的政治稳定权衡多于经济效率权衡。所以,农民土地问题一直是历代统治者所关注和重视的政务。

  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在革命战争时期,集合各地代表107人,以两个月时间专门讨论土地问题,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罕见的一次,充分反映了土地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关键作用和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在早期的革命实践活动中,逐步认识并明确地把农民问题看成是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并以主要精力领导农民运动。毛泽东曾精辟地指出:“农民问题的实质是贫农问题,贫农问题的实质是土地问题”。从那时开始,共产党人就一直把土地问题看成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十分明确的主张彻底推翻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耕地农有”。

  194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中国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全国地政检讨会议,与会者有150人。会议结束后,国民党在实施土地政策、加强地政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但是,国民党并没有真正实施孙中山“平均土地”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背叛了三民主义的主张,极力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甚至不承认中国存在农民土地问题。最后也就无力对中国农村积弊已深的封建土地制度作根本的变革,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国共两党兴衰的历史反思

  第一,由于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阶级本性决定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也不可能实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和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这是其政权覆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做法实际上为共产党以“耕地农有”为号召,动员农民参加革命推翻反动政权创造了条件。“得民心者得天下”,“土地归农”再次成为民心趋从和革命成功的关键。正如毛泽东所说“ 蒋介石肯定要失败, 因为他反对农民的土地要求, 如果我们能够解决土地问题, 我们就一定会胜利。”

  第二,国家治理中高度重视土地问题传统思想,把土地问题作为民心趋从的重要筹码,在土地制度变革中政治稳定权衡多于经济效率权衡。共产党领导和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和建设就是如此。

      第二,土地占有关系紧密联系着社会阶级的利益格局,从而决定着政治治理格局。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土地占有关系紧密联系着社会阶级的利益格局,从而决定着政治治理格局

  第三,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内战时期赢得广大农民支持的主要政治斗争方式,也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和实现其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步。

  第四,农民问题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基本的问题,其中心是土地问题。国共两党谁能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合乎民心、顺乎民意,谁将最终赢得胜利。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以其日臻完善的土地改革路线、政策和措施反映了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他们的衷心拥护,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