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号称“天下第一考”的中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按照惯例于7日开始在全国同时进行,全国957万考生参与角逐。
我国自1977 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从1978年开始,一直沿用7月7日这个高考日期。为了避开高考的酷暑,自2003年开始,每年的高考日期被提前一个月,改为6月7日开始。
就今年高考而言,由于7月7日是星期一,两天的高考时间均为工作时间,给城市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很多考生不得不提前很多时间出门,甚至在考场周围宾馆住“钟点房”,不但带来了额外的经济负担,也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有可能影响考生的发挥。尤其是下午考试,因为进场时间和机关上班时间相吻合,造成的交通拥挤尤为突出,一旦碰到突降暴雨,就更难保证考生按时到达考场。
而从本市今年的“中考”来看,由于安排在“端午小长假”进行,虽然考生人数远多于高考,但交通压力却明显小于高考。因此,将高考安排在“双休日”进行,即可较好地缓解高考期间的交通拥堵,让考生消除因堵车而徒增的焦虑。
此外,将高考安排在工作日,还存在如下弊端:
一是考生家长会为“陪考”而请假。由于高考在中国依然有“一考定终身”的说法,孩子参加高考,家长没有不重视的。但由于高考安排在工作时间,家长就只能请假“陪考”了。目前一些“好单位”还有条件通情达理,放假让家长接送孩子,但客观上一定也会影响工作;而有一些单位却不近人情,连请假也不准,往往会催生出“不和谐”。
二是影响正常的的教学秩序。目前固定的高考日期,不可避免地要让那些本该正常教学的教室腾出来,供高考使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三是加大了社会成本。由于社会对高考的高度重视,会将很多的社会资源集中用于为高考“保驾护航”,尤其是交通、医疗保障方面,都增加了大量的投入。与此同时,社会的正常需求也需要得到保证,这就使“高考日”的社会资源过度集中放大,客观上加大了社会成本。
此外,将高考改在“双休日”进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003年能够将高考日期提前一个月,就已经证明了将高考日期改为某一个“双休日”是完全可行的。
鉴于中国在6月份已经进入暑期,高考日期不宜推迟。而由于持续多年的课改,目前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考期,已经由过去的两天半缩短为两天。因此,建议将每年的高考日期修改为6月份的第一个“双休日”,部分实行两天半考期的地区,延续到星期一的上午。
请关注我的医改话题:
谁掀掉“暴利药”,谁就是中华民族的恩人
谁不愿揭开“暴利药”的链条?
周强,反腐请拿“暴利药”祭刀
药品涨13倍,杀死了多少中国人?
由郑筱萸被双规,解读高药价的深层次原因
“坦白”救不了郑筱萸
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是限价还是抬价?
汗!中国卫生公平性世界倒数第四
话说“2010年全民享有基本医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