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言集纳(三十四)


 

 

短言集纳(三十四)

 

1、读卫战胜《毛泽东是“对称”的信徒?》

 

读后评论2009-12-16

先生,你邀我作评价,我想还是对文章作评论好。你转述的李政道与毛泽东的宾主探讨,大意当不会错。在此之前大约是1960年代,毛泽东还关注过有关基本粒子的日本科学家的坂田模型。我记得他对此问题的看法是:微观世界无限可分。他比一般人确是好学。

但我从那时到现在,总在思考与此有关的一个问题:毛泽东的这种思维方式有无缺陷呢?我确信,无论社会科学的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的研究,都只有具体而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真称得上是科学的研究。而历史上的中国人和现今中国人的绝大多数,喜欢抓住不放的却是近于空洞的东西,对具体的分析则是不感兴趣的。就本题讲,如果不了解对称或运动的具体类型,不但无法深入讨论,而且极易陷入绝对化。李政道的回答才是切中要害的。例如,就如文中讲到的,毛泽东更看重的是运动、变化,而不是对称。——类似地,毛泽东也看轻平衡。但是,即使是社会革命,也是以相对稳定的、可以把握的社会关系为前提的,否则的话,也就谈不到具体的革命了。至于自然界,就更是如此了。就基本粒子讲,现在连大致地了解与夸克有关的主要情况都还远得很,“微观世界无限可分”不仅无从谈起,而且实际会成为有害的教条。

卫战胜回复2009-12-16 10:30:19

“‘微观世界无限可分’不仅无从谈起,而且实际会成为有害的教条。李政道的回答才是切中要害的。”(引自评论)——是对称“包含”了动?还是“动”的基本落脚点是“对称”?您的评论发人深思。

卫战胜回复2009-12-16 10:35:17

希腊人为什么会认为“对称”是哲学家和数学家一个最高的观念。这与“微观世界无限可分”相悖吗?

答回复2009-12-16 21:04

很大程度上,古代世界的人们是以猜测来弥补认识自然界的重重困难,但其中有些认识当时就是确实的。例如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就是对自然界处于永恒的运动过程的绝妙说明。但是,现代社会如果还只是讲讲这些老调,就远远不够了。甚至可以说,即使当今的罗马教皇也不会否认运动和变化的必然性了。现在,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无论宏观事物还是微观事物,都已经由古代或古典时代的哲学思维让位于相应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了。总的讲,“对称”问题也是如此,李政道作为自然科学家实际也是这样看待“对称”问题的。思维本身的规律才是哲学的真正园地。

两年前我曾写过一篇与本题有关的文章《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你如有兴趣可以一看。

 

2、评倪庆峰《聂荣臻与黄永胜:

太多理不清剪不断的历史恩怨》

 

这可以称为野史写法,虽然作者交待是作了考证的,但作者设想的历史人物当年的大量话语及态度之类,只能看作是不经之论。这使我想起,曾在中国作家中极为兴盛的体裁:报告文学。——我以为,此种体裁终究难以站得住,至少二十年前就持此看法。新闻与文学,两者的基本界限是不能混淆的。

至于本文描述的历史人物。我想,十全十美的人物从来就没有,也永远不会有。但是,有些过失是致命的,黄永胜文革中奴颜式投靠于林彪,虽然有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毕竟是远离了正直的人格。

2009-12-21 11: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