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申诉到网络问政 一个草根的网络反腐之路 |
据半月谈网记者谭剑、陈晓虎、傅琰关于网络反腐现象的调研报道,因涉嫌在网上“侮辱诽谤”县委书记,2010年2月26日,湖北郧西网民陈永刚被郧西县公安局从其在十堰的住所带走,并处以行政拘留8天。这一事件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放大。在来自全国各地网民的巨大压力下,3月5日,十堰警方提前释放了陈永刚,并公开向其道歉。 |
从申诉到问政,“草根”群体现实的参政之路
“网上申诉”没有持续多久,陈永刚便将兴趣转到了“网络问政”。陈永刚认为,这个转变是一个舍弃“小我”、成全“大我”的过程。
“一开始我上网只是反映自己的问题,发发牢骚,博取大家的同情。但后来,我发现老是在网上讲自己的事情没什么用。”陈永刚说,“如果上网只想解决自己的问题,那等到头发白了也没用。”
“要想在网上引起注意,就必须抛开个人的私利,去关注公众关注的东西。”“悟”出这个道理后,陈永刚不再提及个人诉求,目标转到了官场腐败等公众关心的问题。
“我上网并不全是为了挑刺,在我的博客里,正面、负面的报道都有。”陈永刚说,尽管自己在网上猛烈抨击叶战平,但私下里认为叶还算个不错的书记。“他来的时间不长,口碑不错,是个真心干事的人,只是有些急功近利。”
陈永刚告诉记者:“我上网的目的只是提醒郧西的官员不要走错路。”但陈永刚认为,自己“网络问政”的目的经常被官员们曲解。有一次,郧西一名局长找到陈永刚,求陈不要在网上“糟蹋”他,可这位局长同时表示,对陈永刚在网上“揭发”他的行为自己其实“不屑一顾”。
陈永刚说,在网上质疑“七夕工程”后,县里有许多干部找他“做工作”,但他们并不是回应质疑,只是一味地要求陈永刚及时删除、清空博文,这让陈永刚十分反感。
“官员们总是把我们看成对立面。对来自网络的监督不引导、不回应。”陈永刚说,来自全国网友的支持使他有了继续“趴网”的勇气。“我的目标定位是做一个大气的参政者,而不是一个狭隘的批评者。”陈永刚向记者表示,“在生命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他会将网络反腐进行到底。
湖北郧西县委书记叶战平:网络反腐应警惕信息失真
因为向公安机关控告网民陈永刚对自己“侮辱诽谤”,叶战平一度成为网络批评的众矢之的。“这次事件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网络是把双刃剑。”叶战平说,“在网络时代,为政一方必须要充分重视网络世界的反应。”
叶战平说,在虚拟的世界里,人人都处于隐蔽状态,每个人都可以不负责任地发言。尤其是一些对社会、对政府有成见的人更有可能利用网络作为推手,歪曲、失真、夸大地报道某些事件,从而使网上的一个小火星演变成为现实生活的一场大火灾。
“其实,对‘网络问政’我一直是持欢迎态度。”叶战平认为,“网络问政”可以使公权力的运行更阳光,也可以使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成本更低、更快捷有力。但同时必须看到,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党政干部还有个较长的适应过程。
在“跨地逮捕”事件发生后,网上舆论的“一边倒”让叶战平觉得十分委屈。“你们可以去调查一下,在郧西县,绝大部分干部群众对‘七夕工程’举双手赞成。可是因为陈永刚的恶意攻击,这项工程在网民眼中变成了一项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叶战平说,这对郧西的发展和他个人的声誉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网络也往往带来信息的不对称。叶战平告诉半月谈记者,在十堰和郧西,有许多网民都替他鸣不平,可越到外面,信息的“失真”就越明显。“在郧西,我可能是群众心目中优秀的县委书记;在十堰市,人们也许认为我是个合格的县委书记;但到了外省,我可能成为最失败的县委书记;在美国,我就准备要上人权法庭了。”叶战平苦笑着对记者说。
“我觉得我们应对不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我们对网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能及时地回应网友的质疑,消除网络恶意炒作的影响。”叶战平告诉记者,进入网络时代后,执政的理念和方式都必须迅速适应来自网络的挑战。这次事件让他充分认识到,应对网络再也不能采取埋头不理的“鸵鸟政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