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全世界劳动人民放歌的节日。
西宁。当春风唤醒沉睡的夜晚,当梨花初绽天路的起点,一群刚从火车上卸完救灾物资的铁路抗震救灾党员突击队队员,疲惫地靠在间休室的椅子上,等待着下一批救灾物资的到来。
玉树。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越圣洁的雪山,当巴曲河潺潺的水声打破清晨的宁静,十几辆挂着 “铁路抢运救灾物资”横幅的汽车疾驶而来,缓缓停在安置点的蓝色帐篷前。
围拢过来的人们记住了汽车横幅上路徽的样子,知道这些救灾物资又是从800多公里外的省城西宁火车站拉来的。
玉树县结古镇民政部门的干部大声说: “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都在帮咱们。最困难的时候,废墟上有人民子弟兵,抢运线上有铁路职工。玉树虽然没有铁路,但不分昼夜、加班加点运输救灾物资的铁路人的心始终和咱们在一起!”
火炉前,牛粪饼燃起袅袅炊烟,酥油茶飘出浓浓奶香。康巴汉子赶着牦牛,踏上了泛起初绿的大地。虔诚的阿妈转动经筒,为地震中饱受苦难和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人们祈福。在临时学校里,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一如震前整齐响亮。
不远处,格桑花已悄然露头。玉树人的生活重新回到了正常轨道。
十几个日日夜夜,200多万铁路职工高举鲜艳的党旗,与灾区人民心心相连、患难与共,恪尽职守、日夜兼程,上演了一场与时间竞速的爱心接力。
“玉树,我们和你在一起”,成为响彻万里铁道线的最强音。
经受了地震灾难的洗礼,铁路职工与灾区人民的心贴得更紧。以强大祖国为后盾,在铁路畅通运输的保障下,玉树人重建美好家园的愿望将很快变成现实。
4月14日,7.1级地震突然袭来,青海玉树山崩地裂,巴塘草原被无情地撕开一道裂口。铁路部门迅速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志军第一时间赶赴灾区
4月的玉树,大地凝寒,草木将荣。
这是一片壮阔的土地,奔流着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之源。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生长着被誉为 “仙草” “软黄金”的冬虫夏草。
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滋养着生生不息、伟大坚强的35万高原儿女。 2010年4月14日,炊烟飘起,晨露初收。像往常一样,牧民们唤起牛羊,喂草挤奶;孩子们背上书包,走进课堂;商户们打开店铺,迎接客人。
然而,一场浩劫却在平静中悄然孕育着。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顷刻间,这个美丽的山城化为一片废墟:2000多人遇难,上万人受伤,数万人无家可归,85%以上的房屋倒塌……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从这一刻开始,玉树成为全国人民目光的焦点、心灵的牵挂。人不分老幼,举国哀恸;地不分南北,举国相助。
从这一刻开始,一场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战斗、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营救迅即在三江源头打响。“抢救生命,尊重生命”,成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使命。
从玉树发生地震那一刻起,伤员在临时医疗点等待着救护,母亲在坍塌的灶台前等待着食品,孩子在倒塌的房屋前等待着帐篷。如何在第一时间内将大批人力、物力运到灾区,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刘志军的心。
当玉树人还沉浸在震惊和哀痛中,当全国人民开始寻找驰援灾区的最佳途径时,在北京,刘志军第一时间明确指示:对救灾物资要做到随到随装随运、有多少运多少、以最快速度运抵灾区。随后,他立即赶赴西宁,直奔西宁站货场检查指导铁路抗震救灾运输组织工作。在详细了解了抗震救灾物资装卸和转运情况后,他进一步要求各铁路局(公司)对抗震救灾物资运输实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第一时间抢运的原则。他强调,要充分发挥铁路大动脉的作用,全力抢运灾区群众急需的药品、食品、饮用水、棉被、帐篷等各类救灾物资,为抗震救灾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证。接着,刘志军深入青藏铁路全线添乘检查,对进一步加强青藏铁路运营管理、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运输组织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铁道部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高晓兵连续几天深入青藏铁路抗震救灾一线,边打点滴边对抢运工作进行具体指导。
与此同时,铁道部和青藏铁路公司成立了抗震救灾调度救灾台,24小时负责处理救灾物资装车、卸车和运输事宜,掌控救灾物资运输信息,指导和督导各铁路局 (公司)对救灾物资运输进行全过程盯控,做到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运输高效,确保救灾物资以最快速度运抵灾区。
青藏公司运输部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对到达的物资做到10小时预报、3小时精报,不间断地掌握和提供救灾物资运输情况,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快速、便捷输送至目的地。
为进一步做好救灾物资特别是恢复重建物资铁路运输组织工作,铁道部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 (局)和相关单位了解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物资铁路运输需求情况,积极安排部署,确保运输组织到位。
各铁路局 (公司)认真落实铁道部对抢运救灾物资的安排部署,提前了解救灾物资运输需求,按照手续从简、重点保证、从速发送的原则,快装、快卸、优先挂运。
青藏公司党委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并迅速组建了由常务副书记李力任临时党委书记的临时党委,负责抗震救灾的日常指挥协调工作。公司工会主席魏育梅任宣传报道组组长,公司主管运输的副总经理朱华新任运输协调组组长,公司主管辅业的副总经理陈立民任后勤保障组组长,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王新文任治安保卫组组长。临时党委下设5个临时党支部和7个服务组,为坚决完成运输抗震救灾物资任务奠定了组织基础。
他们加强了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掌握救灾相关信息,组织抽调得力人员和性能良好的设备,不分昼夜抢装快运抗震救灾物资,为抗震救灾工作搭建起强有力的铁路交通救灾通道。
4月19日和27日,青海省委省政府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成员、西宁指挥点副指挥长、副省长骆玉林先后两次来到西宁站货场,代表省委、省政府看望慰问抢运抗震救灾物资的铁路干部职工,对铁路抗震救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全路职工闻令而动,“抢”字头、 “救”字头专列从四面八方迅速开出,向着灾区昼夜兼程,在第一时间驰援玉树
血浓于水,情系灾区;心向玉树,爱撒高原。
玉树灾情紧紧牵动着铁路人的心。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铁道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全路职工闻令而动,全力以赴投身到抗震救灾工作中。
铁路职工仿佛听到地震的废墟上,白发苍苍的藏族阿妈举手向天,呼唤铁路快点把医生和救灾物资送到玉树,好多救几个血肉相连的亲人。
铁路职工仿佛看到疮痍的土地上,失去教室的孩子双眼充满泪水,期盼铁路快点把救援人员和救灾物资送到玉树,让老师和同学早日回到课堂。
快!快!快!时间就是生命!大江南北的铁道线上,所有车辆都为救灾专列让路,所有车站都为救灾物资开绿灯。每个铁路职工都知道:车上的人员、物资早一点儿到达玉树,就会为拯救生命增添一分希望!
一时间,从天涯海角到天山脚下,从白山黑水到云贵高原,从黄河两岸到大江南北,全路干部职工吹响了抗震救灾集结号,一列列救灾专列日夜兼程向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90%以上为藏族同胞的全国海拔最高的民族自治州首府——玉树疾驰。
地震发生后17小时54分,抢9次专列从西安西站出发。
地震发生后22小时,沈阳、北京、郑州、武汉、西安、成都等铁路局及广州铁路 (集团)公司等先后组织运送救灾物资18车,运送帐篷750顶、棉大衣5万件、棉被3.74万床,同时,还有大量帐篷、棉被、棉衣、救护车等救灾物资正在组织装车及配车。
地震发生后28小时,医护人员集结完毕,首趟救援人员专列——救913次从重庆开出。
从地震发生后27小时11分起,全国铁路紧急开行多趟 “救”字头专列,并在T151次、K146次、1048次旅客列车上加挂卧铺车厢,从重庆、西安、太原、北京、昆明、成都等地迅速运送826名医务人员奔赴抗震救灾一线。
铁道部部署各铁路局 (公司)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保持密切配合,对经行包和集装箱运输的抢险救灾物资,中铁快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及时受理、优先安排、重点挂运,确保救灾物资运输畅通。
大难方显大爱,风雨见证真情。各铁路局 (公司)迅速行动起来,与地方联系,积极组织货物运输,全力支援救灾物资和医疗救护人员及设备的运输。兰州铁路局指定专人负责抢险救灾人员及物资专列的协调组织工作,对抢险救灾运输情况实时跟踪并做好分析总结,及时制订动态预案,建立台账,自接入至交出实行 “销号”制度。
西安铁路局接到抢运帐篷和棉被的紧急任务时,正值行车密集时段,陇海铁路每6分钟就有一趟列车通过。列车调度员贾刚同时负责16个车站的列车运行调度工作。记者见到他时,他正用左手拿着电话指挥西安西站装运,右手则不停地点击鼠标,及时为抢运救灾物资安排 “路径”。
饱含深情的铁路人,用快速开行的火车、响彻九州的风笛,运来全国人民的援助。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铁路全体干部职工危难之中挺身而出,全面落实部党组的决策部署,发扬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成为抗震救灾新战场中的中流砥柱
快!快!快!抗震救灾就是一场生死时速的较量,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抢运更多灾区急需的救灾物资,抢运更多支援灾区的救援队伍。
为此,抗震救灾调度指挥台的调度人员24小时处理救灾人员物资装卸车和运输事宜,及时向青海省委、省政府和民政厅等提供救灾物资专列信息,提前10小时预报、提前3小时精报,保证救灾物资运输工作有效衔接。
为了确保救灾物资快速向灾区转运,青藏公司将西宁站和西宁西站货场全部腾空,并为抗震救灾物资抢运、转运伤员开辟绿色通道。调度人员合理调整线路使用权,确保到达车辆能够及时对位卸车。400多名装卸人员迅速到位,确保抗震救灾物资随到、随卸、随运。铁路公安部门协调地方交通管理部门疏导道路,确保救援物资一路畅通。
为确保抗震救灾物资快速接卸、转运和交付,青藏公司停办了西宁站的日常货运业务,清空7条货位线,搭建临时站台。4月15日16时30分,首趟救灾物资专列——抢9次从西安抵达西宁。仅用了40分钟,首批救灾物资就转运完毕,搭乘汽车向玉树灾区疾驰。
4月16日8时30分,首趟救援专列——救913次从重庆抵达西宁,102名医务人员在西宁站实现与地方的无缝对接,登上汽车奔赴玉树灾区。
当天,从重庆、西安、太原、北京驰援而来的4支医疗救援队伍和部分医疗器械通过铁路运抵西宁,又在第一时间向着灾区集结。
为了认真落实刘志军部长检查西宁站货场时提出的强化铁路抗震救灾指挥部功能的要求,青藏公司总经理卢永忠、党委书记王忠玉、党委常务副书记李力等领导合理安排,靠前指挥。4月17日到19日,在青藏公司运输、建设等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曾经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在青藏、兰青等铁路建设中屡建战功的中铁二十一局集团四公司副总经理卢长德带领200多名职工,24小时施工,仅用3天时间,就在西宁站货场搭建了一座高5米、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的彩钢活动板房,作为铁路抢运抗震救灾物资指挥部的新办公地点。铁路和地方民政、交通等有关部门合署办公,形成了一个集铁路运输指挥,救灾物资装卸、交付于一体的 “一站式”联动管理机构,进一步提高了抗震救灾组织指挥效率。
4月24日,为了完成两个批次166名伤员的转运工作,青藏公司党委成立了伤员转运工作现场指挥部。指挥部设立了伤员转运绿色通道,组织400多名志愿者,并为列车配备了会说藏语的列车员,确保救护车快速进站、伤员安全乘降和服务伤员时无障碍交流。
伤员专列车厢内,悬挂着写有 “铁路职工与灾区人民心连心”的横幅;茶桌上,鲜红的康乃馨散发着阵阵清香;广播员用亲切温柔的汉藏双语播音;列车员随时为伤员和陪护人员送上酥油茶、糌粑、奶茶等食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铁路职工对灾区人民的关爱。
在西宁至西安的救2次伤员专列上,青海省副省长马顺清详细询问了几位伤员的病情并仔细查看了列车消防器材、拆卸车窗安装情况后,由衷地赞叹: “铁路上安排得真不错!”
4月24日18时5分、20时10分,两趟伤员专列先后到达兰州站、西安站。经过兰州局和西安局的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所有伤员顺利转运到指定医院接受治疗,铁路部门圆满完成了伤员转运任务。
地震发生后,在铁道部党组的领导下,铁路干部职工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身体极限抗争的激烈战斗,谱写出和灾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动人篇章。
在高原地区抢运救灾物资,比在平原地区更加艰苦。铁路干部职工克服重重困难,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各种困难,成为这场艰苦卓绝战斗中的中流砥柱。
西宁市市民将铁路干部职工的忘我劳动与无私奉献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自发地在西宁站和西宁站货场前打出 “向抗震救灾的英雄致敬”的横幅,并送来矿泉水表示慰问。
灾情传遍万里铁道线,一场抗震救灾的总动员在中华大地上展开。鲜艳的党旗高高飘扬在铁路抗震救灾一线,党员们用汗水筑起抗震救灾的生命线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危难之时,有我共产党人。遇到艰难困苦,党组织就是战斗堡垒,党员就是突击队。
遇到艰难困苦,铁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义无反顾、挺身向前,凝聚在党旗下。
地震发生后,铁道部党组要求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各级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广大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展示铁路职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风貌。
4月19日16时,青藏公司党委在西宁站货场铁路抢运抗震救灾物资现场指挥部成立了由51人组成的抗震救灾党员突击队,带领101人的青年志愿者突击队和41人的装卸工人突击队一起成为抗震救灾的生力军。
在抗震救灾的铁路运输主战场上,突击队员们发扬 “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积极投身到抗震救灾铁路物资运输的实践中,苦干实干拼命干,确保全国各地救灾物资和救灾人员运输安全畅通。
在抢运伤员工作中,一位受伤的藏族僧人刚被抬到铺位上就开始呕吐。呕吐出的秽物溅到了共产党员陈生虎的鞋子上和裤子上。陈生虎丝毫没有在意,他一只手端着盆子,一只手轻轻地拍着伤员的后背,而后又递上了漱口用的温开水和纸巾。藏族僧人用不标准的汉语连连说:“谢谢!对不起!”陈生虎笑着说: “能帮玉树人民做点儿事,我从心里高兴。”
西宁机务段运用车间党支部1303机车包乘组担当起了救援物资列车到站后的摘解任务后,因突发胆囊炎请假在家休息治疗的共产党员、司机长李建国,赶忙到车间销假,要求立即上岗作业。他说: “包车组只有我是党员,危难关头我不想当逃兵。”
共产党员、硕士研究生、西宁站行办主任助理李栋,在玉树发生地震后,迅速投身到车站货场抢运抗震救灾物资一线工作中,9天9夜没有回过家,吃住全在一线。4月16日,原本是他相亲的日子,但因为正值救灾物资集中到达的关键时期,于是他愧疚地放弃赴约。
共产党员、西宁站副站长田辉自4月14日到4月22日,连续8天8夜盯在现场,睡眠总共不到24小时。4月19日晚,为了及时准确地将抗震救灾物资转运工作的各项数据和指标精确地统计造册,他不顾自己已经紧张忙碌了一整天,不顾日渐不支的身体状况,不顾同事的劝阻,强烈要求继续留守指挥部,加班加点工作。他一直忙到次日2时,都没顾上喝一口水、吃一口饭,终于累倒在指挥部的地板上。身边的同志将他背到车站值班室躺下后,他稍微清醒了一些,就强打精神,用微弱的声音嘱咐着: “天亮之前一定要把数据统计完,方案一定要整理好,货二线卸车的时候注意组织货运员监装监卸,下雨的时候一定要把救灾物资堆码好……”
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共产党员、青藏公司路兴公司西宁车间主任刘明芳是青海人,原本可以选择更为舒适的生活,但出于对铁路的热爱,年过半百的他选择了坚守。从4月15日开始,他4天4夜休息不足4小时。4月18日3时多,刘明芳80岁高龄的岳父突发脑溢血,医院当时就下了病危通知书。但为运输救灾物资忙碌的刘明芳实在没有时间陪伴老人,在医院总共停留了20分钟后,他把老人托付给家人,立即返回货场。
党员突击队员之一的西宁站公安派出所主管刑警大队的副所长李建红,带领刑警大队全体民警24小时不间断看守救灾物资。痛风病发作时,剧烈的疼痛使他走路一瘸一拐,走不了几步就满头大汗,可是在工作中,他没有说过一个 “不”字。
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就看他在危难之时,能否冲锋在前;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就看他在危难之时,能否舍己为人;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就看他在危难之时,能否无私奉献。
废墟上,一顶顶蓝色帐篷为灾区人民遮风挡雨,一辆辆救护车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一箱箱通过铁路转运而来的食品、饮料等救灾物资点燃了玉树人民重建家园的信心与决心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
一列列飞驰的火车可以见证:越是在困顿时刻,铁路共产党人就越能显示出快速反应、无私援助的柔情。
一声声响亮的风笛可以见证:越是在困苦时刻,铁路共产党人就越能挺起钢铁般的脊梁,书写凝聚大爱的亲情。
一车车救灾物资可以见证:越是困难的时刻,铁路共产党人就越能挑战极限,传递饱含大义的民族情。
在车站,在货场,在飞驰的列车上,在每一寸钢轨上,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铁路共产党人情真意切的尽心付出;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铁路共产党人血浓于水的悉心呵护。
灾难面前,铁路人和玉树在一起!
4月17日晚,为进一步做好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铁道部政治部号召铁路职工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弘扬铁路职工队伍的光荣传统,积极组织为灾区募捐。
刚刚从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走出来的汉中工务段略阳线路车间正线工区班长张际贵不顾自己身患严重肝硬化、家里又刚交了房款的实际,捐出50元钱。
拉萨站藏族青年职工、公司先进示范党员宗巴主动带领家人捐献了200公斤糌粑,还通过手机短信号召全站的藏族干部职工和认识的其他藏族朋友为灾区人民献爱心。
在乌鲁木齐客运段北京车队三组值乘的T70次列车上,一个简易的捐款箱在列车上流动着——列车党支部正在开展向玉树地震灾区捐款活动。列车员、旅客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列车到达终点站前,列车党支部共收到捐款2288.7元。
铁路人用火热滚烫的心,温暖着雪域高原,温暖着受伤的格桑花。
随着玉树抗震救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震区灾后重建工作也将全面启动。为满足重建物资大量集中到达、快速接卸、转运的需求,铁路部门科学谋划,提前启动抗震救灾货运设施建设工程。
“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
重建路上,铁路人和玉树在一起!
4月24日,铁道部发展计划司等部门的有关人员专程赶到西宁,研究并确定了西宁北货运中心、海晏物资集散应急工程等抗震救灾应急工程设计方案。随即,西宁北货运中心、海晏物资集散应急工程开工建设。
两个月后,西宁北货运中心将建成并交付使用。届时,一个功能完善、设施一流的铁路物流中心将拔地而起,确保玉树灾区重建物资及时接卸、存储和转运。
开启美好生活,铁路人和玉树在一起!
“玉树,我们和你在一起!”这是全国各族人民血脉相连、亲如一家、生死相依的深厚感情,表达着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困难的坚强信念。当56个民族心手相连,当13亿人民同心协力,就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跨不过的河。风雨过后,阳光必定更加灿烂。
“玉树,我们和你在一起!”这是铁路职工生死相依、血浓于水、心手相连的真情牵挂,展现了铁路人与灾区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强决心。当200多万铁路人一起努力,当万里铁道线畅通无阻,一所所新校园、一个个新家园,一定会在我们的手中拔地而起。风雨过后,格桑花会开得更加娇艳。
玉树不倒,青海常青。
在遭受创伤的玉树大地上,格桑花已在悄悄萌动着春意。三江水溅起浪花,奔涌向前。我们仿佛看到:高原儿女在废墟上重建起新家园;我们仿佛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新校园里。
艰苦战斗仍在进行,灾后重建踏上征程。
铁路干部职工风雨过后,和13亿中国人民一起,用大写的爱,用 “在一起”的情怀,呵护着美丽的格桑花,放飞着4000米高地上的希望。
高原的春风中,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在党的指引下,我们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夺取抗震救灾战斗的最后胜利,把玉树,把青海,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图一:转运伤员。
图二:转运伤员。
图三:抢运救灾物资。
图四:铁路抢运救灾物资车辆。
图五:党员突击队。
本报记者 杨 军 杨海成 马晓军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杨军、杨海成、马晓军及本报通讯员王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