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笔马良》和中国文化的一点弊端


李心一有一本泡泡书《神笔马良》,轻便小巧。我给她讲了一遍就不敢讲了。

 

这本改编的小书,讲得是穷苦孩子马良,画什么有什么,最后皇帝让他画摇钱树,马良画了棵摇钱树,在一个岛上。又画了艘船,等皇帝和士兵官员兴高采烈地登船,马良大笔一挥,风狂雨骤,皇帝和所有人都淹死了。

 

李心一听了很满意,表情平静,兴致勃勃地玩过家家去了。她还没有生死的概念,只当是一场闹剧罢了。而我在想,皇帝何罪之有,不过是想要棵摇钱树,竟招致杀身之祸?

 

我小时候听《神笔马良》,见皇帝被淹死,少不得还会欢呼雀跃,视马良为英雄。这是我这一代人所受的教育。人分为黑白分明的两类,好人和坏人。坏人十恶不赦,虽死不足以平恨。小学时,还把雷锋的名句,歪歪斜斜地记在小本子上,“对待同志,要向春天般温暖,对待敌人,要向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

 

这种对立的,斗争的哲学,并不是某个政党的专利,而是中国文化的弊端。渗透到儿童文学里,可谓流毒不浅。幸好中国文化历来不把孩子当人,没有西方文学里深厚的儿童文学传统,背点《弟子规》,《女儿经》,也总比感染上《西游记》孙悟空的习气要强,盲从权威,指哪打哪。只有一部宣扬奴才精神的《西游记》,真是中国儿童的幸事。

 

周作人早期致力于中国儿童文学,也是这个原因。否则,中国孩子只能由安徒生,格林这类西方文学代哺。西方儿童文学里的人性与温情,在哪吒闹海,大闹天宫里付诸阙如

 

李心一的这本书里,马良画了摇钱树,又画了大海和岛屿,最后再画船,步步设圈套的做法,让我不寒而栗。想起我少时津津有味地捧读《三国演义》,《水浒传》。那些尔虞我诈,你死我活,杀人如麻的情节,是否深入每个中国人的骨髓?

 

看小书的前言,称《神笔马良》为中国儿童文学名著。这几大名著之类,少一点也罢。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