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动化,不行也得行


    虽然业界对中国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车的质疑声很多,包括政府部门也有很多不同声音,比如我一直在说的“用全体纳税的钱补贴少数富裕的电动车是否公平?”的问题,比如电动车本身的环保性问题,比如内资汽车厂商在新能源车方面的技术储备问题等等都已经在政府的视野中。此轮新能源车的私人购买补贴与此前的公共服务用车的补贴已经清楚地表明:对中国而言,汽车的电动化已经箭在弦上,即使现实条件不成熟,创造条件也必须启动。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对石油的依赖以及对环境压力已经使得我们没有时间再去讨论新能源的可行性问题,但凡还有其他解决途径,我们都不必用超过发达国家的补贴力度,低于发达国家电动车技术标准来催生这个产业。而目前我们的政策选择表明:我们已经没有其他途径可以解决现有的问题,电动车上路,不行也得行。

    首先是资源限制迫在眉睫。按照目前中国8%的经济增长率,2031年我们的人均GDP就能达到美国目前的水平,如果分配是合理的,那么理论上我们的人均汽车拥有量也会达到美国目前的水平,也就是说,再过20年,中国会拥有11亿辆机动车,而目前全球汽车的保有量才8亿辆。这11亿辆机动车如果是传统内燃机车型,那么每天消耗的石油是9900万桶,这与今天全球汽车石油生产量相当。仅仅从这个前景我们就不难明白,如果我们不尽快启动汽车电动化,不尽快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生产和消费国,我们根本不可能让90后、00后们在成年之后自由享受驾车乐趣,即使他们的收入可以负担得起也不行。这里还仅仅是在说石油,我们对铁矿石、铜、铝的需求在前面的假设下也很成问题,但我手头没有相关数据,我无法估计中国人均1辆车的情况下全球是否有足够的金属来满足这一需求,即使我们大量采用塑料来造车,那也需要石油来生产塑料,这和前面对石油的估算并不矛盾。

    其次是环境的限制。拥堵的问题只是表象,其社会成本是可控的。但环境恶化导致的健康问题则是不可控的。我们在哥本哈根的承诺是要算数的,按照目前的汽车排放量,我们要达到那个目标必须尽快开始汽车的电动化,可能电动车也存在它的电能高碳排放问题,比如燃烧煤炭的排放也很严重,但我们还有核能可用,核能也有它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用太阳能、风能,所有可能的清洁能源我们都没有放过,但消费端是否有这些清洁能源的需求就是个问题。我们不大可能立刻改变车主对内燃机车型的偏好,但我们可以通过更大的补贴力度去改变人们的偏好,为了降低汽车对环境的污染问题,避免少数人用车导致的所有人因为空气污染、气象灾害受害,这种对穷人貌似有失公平的补贴是值得的。从今天到2031年,我们还有20年时间,到2031年,今天活跃在马路上的所有机动车都应该已经进入了报废车拆解厂,如果我们不从现在提高电动车的比较优势,我们很可能无法在20年内改变人们的偏好,更无法改变我们的未来。

    我相信,相比限制人们购买的高额牌照税制度,鼓励购买限制使用的政策更容易得到民众的支持和理解。我们用全球补贴力度最大的政策催生电动车产业,这可能是个赌注,但我相信,相比未来我们要付出的健康代价,今天的这个决定会是最为明智的。无论反对的声音有多高,无论外界质疑的声音有多高,无论我们的产业是否做好准备,我认为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已经不存在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我们越早做出对未来有利的选择,我们未来的社会和产业代价就越小。也许2031年我们再盘点中国汽车产业的时候,我们会把今天作为产业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