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朋友在饭桌上聊天,谈到明码标价和讨价还价,大家认为单价越低的商品越是不会讨价还价,比如酱醋牙签之类,可是有一个例外,就是买菜,而且似乎人们特别愿意在这上边讨价还价,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般经济学教课书分析商品价格,认为价格由供求决定,供求相等的点对应了均衡价格与数量。这是忽略商品价格、数量与质量信息的结果,在人们关于商品价格、数量、质量信息不十分了解的情况下,讨价还价是常见的事。
交易行为来源于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一方面能充分积累发挥各人的比较优势,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也促使了各人生产领域越来越狭窄,而我们生活所需商品却是多品种多领域的。这两个方面促使买卖双方有必要通过大量交易获取优势互补的好处。
同样由于专业化分工,各人的专业领域越来越细,在专业范围内往往拥有较多信息,在专业外领域越来越缺乏信息。专业化分工导致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引起买卖双方在商品与服务价格、数量与质量方面达不成一致意见,于是讨价还价就出现了。
讨价还价与商品价格有关,一般而言,越贵重的商品在不同商店与摊位的价格差异就越大。比如同样一件品牌衣服有的店卖1000元,有的店可以卖850元,同样一支铅笔,各个不同商店差价不会超过1毛。人们为了追逐最低价,往往会逐个商店问价格,遇到最低价格才买。随着寻价问价次数增加,商品价差缩小,寻价成本会增加,当再增加一家商店的成本与收益相当时,你就会停止寻价,会在其中选择最低价格。
如果把在各个不同商店与摊位寻求最低价格也理解成讨价还价,那么这讨价还价有行为有几个含义:商品价格越高,讨价还价的次数越多,时间成本越低的人,讨价还价的次数越多。这可从贵重商品寻价次数多于廉价商品,一般退休老头老太比年青人更多讨价还价的现象中得到证明。
很明显,追求最低商品价格的分析无法解释农贸市场里买卖果蔬时讨价还价现象。因为一般的果蔬价格也不是太贵,像大白菜一斤一般在1元左右,草莓一近在10元左右。导致果蔬讨价还价的是价格波动,在果蔬供给旺季与淡季,果蔬价格相差是很大的,像草莓在旺季只能卖到5元一斤,在淡季可以卖到40元一斤。果蔬价格在单位时间内分布不均匀,导致了各人对其价格的分歧,于是农贸市场里会出现大量讨价还价现象。像酱醋牙签之类价格,在一个时段内是不会有大波动的,因此讨价还价的现象少。
还有一个原因是质量方面的,农贸市场上各家摊位上的菜谁家的质量好,谁家的质量差,是个不容易分辨的问题,也就是说农贸市场里的商品质量考核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菜市场往往分成果蔬类、水产类、肉食类等区域,而且,卖白菜的与卖白菜的坐在一起,卖萝卜的与卖萝卜坐在一起,这些措施都是方便顾客进行品质鉴别鉴别与考核的。
不像大商场,往往坐落在闹市区,农贸市场往往分布在社区周围。大商场的装潢精细与环境档次往往比农贸市场高档。另外,大商场里的商品往往有品牌,而农贸市场里的菜往往没有品牌。商店本身的档次与商品品牌容易使人相信其质量,这就好比一颗钻石放在高档商场与在街上游贩手里,你肯定会相信前者一样。商店本身的档次与商品品牌有抵押与保证功能,可以使人更容易相信商品质量。比较平易的农贸市场,各类菜又没有品牌保证,不容易使人相信其质量,于是大量讨价还价的现象便出现了。
综上所述,农贸市场里的菜价格在单位时间内不均匀,质量没有环境与品牌的保证,即菜价格波动大与质量缺少保证导致了大量讨价还价的现象,如果考虑时间成本,那么平均而言,常买菜者的时间成本较低也是出现大量讨价还价的原因。
买菜为何讨价还价?
评论
1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