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一小时”属胡闹,李冰冰请别掺乎


近期,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绿石环境行动网络(南京绿石环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评定并最终确认的12座“2010年熄灯一小时小额资助城市”为:南京、贵州、重庆、合肥、马鞍山、芜湖、常州、北海、福州、珠海、郑州、昆明。

笔者所在的芜湖市,属于人口刚刚突破百万的中型城市,媒体近期也在热炒,似乎很自豪能入围今年“地球一小时”活动;而处于中部地区的安徽,一下子竟占据着四分之一的席位,我都不知道他们的评定标准究竟是什么?

最有意思的是,媒体还很自豪地报道,中国著名艺人李冰冰被WWF特别任命为“地球一小时”唯一一位全球大使,这也是世界环境组织首次任命中国人成国际大型环保项目的全球大使。

李冰冰获封WWF“地球一小时”首位全球大使(图)

也就是说,“地球一小时”已经调动了众多中国人的情绪,有全球大使、有策划机构、有商家炒作、有民众响应。不响应这个活动的人,似乎就失去了社会责任感,没有担负起地球人应该担负起的责任。

可“地球一小时”真的有意义吗?尤其是在中国,搞这样的活动真的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吗?回答是否定的。

所谓的“地球一小时”,这个在2007年由澳大利亚悉尼市发起的活动,目前号称有“100个国家6000个城市的超过15亿人参加”,但我却并不相信真的有这么庞大的群体。该项活动的发起,旨在地球气候变暖与自然灾害增多的今天,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地球的环保问题,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低碳生活中去。

但这个看似很环保的活动,实际上只是一场规模宏大的作秀。

首先,“地球一小时”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这一个小时的熄灯期间,全世界的发电设备仍在正常运行,依然在消耗能源。而由于电能无法大规模储存,熄灯只能减少用户的电费,而并不能减少发电的能耗,对环保无任何好处。

有些人会质疑,那下半夜大家都熄灯了,发电、供电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据我所知,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靠两个手段:一是降低发电能力,具体做法就是将原先的发电能力调低,等早上再慢慢增高;二是鼓励低峰时段用电,如实行该时间段的优惠电价、用蓄能电站调峰等等。

那么,有人又要质疑,这两个手段为什么就不能用于“地球一小时”呢?其实,如果全面实施这样的活动,以上两种手段肯定是要使用的,但作为主要手段的第一个手段而言,其代价就太大了。因为发电厂在瞬间调低发电能力后,能源其实还在消耗,只是稍微少一些,而再想恢复到原先的发电水平,就需要投入重油去助燃,而这个投入代价却是巨大的。

因此,发电厂在“地球一小时”当中,损失将是巨大的。

此外,灯熄了,蜡烛是要点的,而点蜡烛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肯定要比开灯要多更多。

其次,“地球一小时”有可能导致电网的瘫痪。因为在发电机输出功率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电网的负荷突然大幅度减小,电流或电压就会急剧上升,电网压力如果超过了电网承受最大值,电器就有可能被烧毁。因此,在用电高峰期大规模集体熄灯而导致电压的瞬间波动,对电网造成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如果电网对该项活动的参与规模没有一个恰当的预测,甚至会导致电网的瘫痪。

针对这个问题,较早参与“地球一小时”的比利时,其供电公司就曾发表过公告:由于无法预知参与此项活动的具体人数,很难拿出万全的应对之策。为此,公司呼吁参与者到活动发起方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官方网站注册,使供电公司尽可能掌握精确数据。该公司还建议参加“地球一小时”的人错开恢复供电时间,以减轻电网负担。

在中国,会有多少参与者事先会去WWF官方注册?几乎是不可能。

再次,“世界一小时”将对社会治安构成危害。如果一个城市能很好地落实“地球一小时”,让这座城市在这一个小时内成漆黑一片,那将为犯罪分子提供了极佳的作案机会。

最后,“地球一小时”扰乱了社会秩序。一是个人生活秩序被打乱,因为这个时间段是人们休闲娱乐的最集中时间。

此外,如果马路上不开灯,交通事故就会增多。

其实,追求环保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减少小汽车的行驶,多骑自行车;减少城市的霓虹灯,大家晚上多在家待着,按时休息等等。像李冰冰这类崇尚环保的艺人,更应该身体力行,从“少换行头”方面入手,因为“李冰冰们”的这些行头,在生产环节也需要大量的物耗,艺人不断换新衣,仅穿着就比一般民众更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由他们去做环保形象大使,本身就是对环保事业的莫大讽刺。

有鉴于此,请李冰冰小姐尽早推掉“世界一小时”全球大使的头衔,实实在在地为地球环保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我的近期话题:
我敢打赌:“问题疫苗”,定有问题
重庆网络实名制,为封网民嘴?
“全裸财政”,才是真反腐
他们是“红色后代”,我们是啥?
“王亚丽案”暴露出十大管理漏洞
新闻链接:
李冰冰获封WWF“地球一小时”首位全球大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