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溶剂:改革还是改良?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已成为众矢之的。对于引发中药注射剂产生不良反应的增溶剂,在江西中医学院与国际药用辅料网共同主办的“2010药物制剂与药用辅料研讨会”上,与会者认为增溶剂“罪不至死”,不能因噎废食。因此,如何用好增溶剂及其他各类注射用药用辅料,成为中药注射剂发展必须面对的一道坎。
安全性问题待解
增溶剂能够消除中药注射剂的浑浊或乳光现象,增溶中药的难溶性有效成分,如黄酮类、挥发油类等,使之浓度达到临床治疗的有效浓度。但同时,其也是引起过敏等不良反应的“元凶”。研究表明,结合安全性与增溶结果来看,增溶性较好的增溶剂,其安全性却较差。
事实上,注射用药用辅料使用的研究方面存在着短板,由此埋下了安全性隐患的种子。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
中国药科大学的
同样来自中国药科大学的涂
另外,产品中混入杂质也很可能具有致敏性,因此杂质控制也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例如聚山梨酯80,可能含有2-氯乙醇、乙二醇、环氧乙烷、1,4-二氧六环、过氧化氢和油酸等杂质,其中游离油酸已被证实具有致敏性。虽然目前国家并没有聚山梨酯80注射规格的质量标准,但现在可以提出供建立标准的各种指标,其中应该建立游离油酸的检测方法和控制标准。”涂家生表示。
同时涂家生也指出,行业内还存在超范围、超剂量使用辅料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的聚山梨酯80使用量在100吨左右,而注射剂中使用的多数为口服规格聚山梨酯80。
引起安全性问题的因素还包括辅料的生产工艺。
谨慎使用新品种
对于中药注射剂增溶性辅料,究竟是“改良”还是“改革”,这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前者是通过改良现用品种达到注射用要求,生产企业对市售辅料进行精制,达到一定标准后用于注射剂生产,或者是辅料生产企业改良生产工艺,提高其性能规格;后者则是指用新品种辅料代替现用存在安全问题的辅料。
涂家生认为,使用新品种辅料必须首先进行安全性评价。例如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包括剂量限度试验、最大给药剂量试验、上下增减剂量试验、近似致死剂量试验等,并与口服给药途径进行毒性比较。另外还应做致突变试验和亚急性毒性试验、ADME-PK试验。非GRAS (Generally Regarded As Safe) 收载的注射用辅料还需要进行慢性毒性实验以及致畸、致癌试验等。另外,新辅料使用历史短,优先适用于重症,而常规应用还需要更深入的安全性研究。同时,新辅料大多采用提取和合成等手段,因此,对萃取溶剂、合成催化剂等还需要严格进行质量控制。
此外,业内人士指出,一些新辅料的早期研究报道显示出良好的性能,但其临床安全性会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和研究的深入而逐渐暴露,其体内外行为也不甚清楚,到达应用阶段还必须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
对于有的企业在研发时候选择泊洛沙姆188代替经常“犯错”的聚山梨酯80,涂家生提醒指出,前者其实也存在安全性和剂量方面的量效关系。他建议,与采用新的辅料相比,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使用传统增溶性辅料或许更有意义,因为业内对聚山梨酯80或其他常见辅料的“脾气”已有所了解,而且在制剂的注册审批中,使用新辅料必须能充分证明其使用的安全性,比较不容易通过。
“这说明中药复方中有成分可以互相增溶。”
涂
作者:魏赟 来源:《医药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