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知的张不才先生


      一、张老先生工作简历
      张不才先生1928年出生于狸桥镇蒋山村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幼小时随兄种田,14岁进入私塾读书。1945年考入宣城中学,1947年又转学到南京东方中学读书。由于他考入中学的读书费用由本宗族祠堂供给,解放初实行土地改革后,他的求学资费便中断了。为了自谋生路,他于1949年4月到狸头桥完小当了一名小学教师。1950年10月奉调到宣城县土改大队部工作,后又到狸桥区云山村、三山村从事土改试点工作。土改结束后被分配到狸桥区委当了宣传干事。1955年狸桥、水阳两区合并后,改任水阳区文统干事。1956年春调任宣城县广播站编辑,同年4月调省委党校新闻班培训,学习结业后被安排到刚创办的宣城报社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直到1961年报纸停办,奉调到宣城县农业局从事场社经营管理工作。七十年代初,调县委“农业学大寨”办公室工作。1979年成立县委政策研究室,又奉调到该室主持工作。在这期间,根据当时农村改革的需要与省委的统一部署,在县委的重视与支持下,他先后主持并招干了几批农经员。这些农经员由于基本素质高,深入农村开展调研,面向群众搞好服务,经过近十年在基层的锻炼成长,受到了组织上的重视与培养,先后走上了乡镇和区直机关的领导岗位。
       张不才先生于1986年4月退居二线,先后调任县委办公室巡视员、政策研究室巡视员,直到1990年退休。退休后受聘担任关工委副秘书长,兼任济川办事处顾问。直到1996年受聘计生委顾问。在他退休后直到2002年的13年间,基本上未停止笔耕,在继续开展调查研究、为受聘单位当好顾问和做好文字服务工作同时,还参与编撰了宣城解放后首部《宣城县志》和中国改革与发展丛书《安徽宣州》一书。并应邀帮助宣州市工商局、计生委、经委、计生委和市委办等部门撰写了在设市建区前十年间的部门志。


      二、张老先生作品简介
      张不才老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爱好文学,用他自已的话讲——“我喜欢写一点”。在他所有的写作中,除诗歌以外,差不多涉及小品文、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影视文学、调查报告等多种体裁与形式。其主要代表作品有:
      小品文《我是院长》,1956年6月发表在《健康报》上,编辑部还在头版“X光下”配发了短评。县卫生院长受到撤职处分。
      散文《枣乡春秋》、《螺号声》、《桃花园里有人家》,1965年3月、1969年10月先后发表在安徽日报《红雨》副刊和《宣城工作》上。
      小说《三进县城》,1981年发表在《江淮文艺》第五期上;《她爱一片真诚》,1987年发表在《大江》第十期上;《一只黑色的手提包》,发表在《敬亭山》文艺刊上;《野渡激浪》,连载发表在《宣州经济导报》上。
与此同时,他在百忙中还潜心创作了影视文学剧本《山村女理发师》和《情中缘》,受到广泛好评。
 

       张老先生今年87岁高龄,他一生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尊重人才,关爱部属,受人敬重。调查研究和调研报告的写作更是他的主要工作和任务,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至退休后,他一生累计完成了600余万文字写作,有的发表在省、地农工部研究室创办的内刊上,有的则被当时的县(市)委以批转文件的形式印发。其中优秀的调查报告如《关于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南姥村的贫穷现状》、《金宝圩渔业生产现状调查》、《水东镇东胜村私营企业情况调查》、《万亩枣园的疾呼》等,对后来宣城县及宣州市(区)的调查研究工作,在基层发挥了影响深远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