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忧患
——写在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
陈梓萱
“80%的人在论证事情的不可能,而20%的人在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刘东明一再向笔者阐述这样的观点,他认为李书福显然是中国汽车业界的佼佼者,对于吉利收购沃尔沃之事不必忧患重重。
这也是笔者的观点。这是一个观点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多元和宽容的时代。“资金、管理、文化、思维模式、销售等等问题都将成为吉利收购之后的巨大难题,我们并不乐观。”这是笔者听到的一些所谓管理咨询公司,甚至是业内人士一种看法,充满了犹疑,充满了忧患,充满了担心。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自1997年,李书福和他的吉利进入汽车业以来,已经创造了很多不可能,笔者不一一列举。在笔者眼中,这个曾经预言通用汽车10年毁灭的矮个子,同大导演斯皮尔博格一样,始终怀着一种理想和童真,这种理想和童真使他历经艰难却始终坚持,不言放弃。李书福的这种信念和童真也恰恰是许多以官员自居的汽车企业领导所缺失的。尽管笔者并不喜欢李书福的自负、直接还有他生意人的精明,但笔者相信,他是清醒的,他 “吉利和沃尔沃将是两个完全独立运作的品牌”的核心战略,将推动这次收购走向成功。
在笔者看来,李书福的这个核心战略至少给人们两种启示。一是他清楚地了解沃尔沃品牌在欧美的实际情况。事实上,在中国被人们看作高端品牌的沃尔沃在欧美市场已经有迟暮之感。因此,吉利有可能在国外进行资源整合、大力重塑沃尔沃品牌,“以洋治洋”,甚至可能两年之内冷藏它。同时,在国内市场,将沃尔沃的王牌系列产品,进行“中国式改造”,去除附加在沃尔沃品牌的高额利润,并进行沃尔沃品牌“中国印象”的延续。试想,当沃尔沃S80汽车的价格略高于雅阁、凯美瑞、天籁时,是不是会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呢?
第二个启示是李书福以及他的团队,基于吉利汽车的经验和智慧,对于市场解读以及品牌战略的理解都是很准确的。从这一角度看,吉利汽车已经具备相当的运营实力,不逊于任何一个国内的合资汽车企业。在国外,吉利汽车有可能充分利用沃尔沃品牌已经成型的市场架构、经销网络、采购系统,而不再加大投入,尽量保持沃尔沃品牌的现状。同时在国内市场,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个学生向老师身份的转型。吉利可以从技术、研发、制造、营销完成一个企业对一个品牌的传承性创新,毕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品牌的公众认知现在已经开始影响世界了。大众旗下的斯柯达品牌,在中国近乎绝迹,尚可以通过上海大众再造重生,沃尔沃有何不可?
在上期杂志,我们有一篇《铁杆FANS的喜与忧》的文章,讲述了一个沃尔沃忠实用户一家人都使用沃尔沃品牌汽车的故事。其实笔者对于“如何看待收购”这个问题,此前是有一点担心的,不知道他将如何作答。令人欣喜的是,这位用户的想法,恰恰是笔者想要说的, “作为中国的民营企业,收购了强大的沃尔沃汽车,这件事本身就了不起,对于我们忠实的沃尔沃用户来说,真是扬眉吐气。”
对,就是这样,直接,简单,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