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昌黎渔岛海边高高挺立的独角龙塑像
董宝瑞
今天,贴出笔者于5月10日下午在昌黎黄金海岸渔岛景区拍摄的“独角龙一夜开海口”塑像组照。
笔者在5月6日去秦皇岛电视台《漫话秦皇岛》节目组录制《沧海桑田七里海》节目时,讲述了《独角龙一夜开海口》的故事;5月10日下午到七里海拍摄外景时,推荐了昌黎黄金海岸渔岛景区在海边雕塑的“独角龙”塑像。从节目播出效果看,这座塑像很入镜。
《独角龙一夜开海口》是一个流传在昌黎沿海地区的民间传说,是昌黎县的老业余作者、赤洋口乡中学退休教师肖景隆在1958年夏天采录的,讲述者是昌黎县沿海的赤洋口三村的渔民肖印清。
《独角龙一夜开海口》的传说很美,也很神。人们多年来传说,七里海原来并不是湖泊,而是昌黎海边一座方圆七里的城池,叫“七里城”。常年出海打鱼的七里城人,不知怎么得罪了镇守渤海的老黄龙。有一年,老黄龙在一个昏暗的夜晚,猛涨潮水,将七里城团团围住。就在潮水眼看就要漫过城墙时,当地最年轻的船老大杜小龙手握尖刀,纵身跳入大海,一个猛子扎到了老黄龙身旁,用尖刀猛地向它肚子刺去。老黄龙怪叫一声,当场死去,一下变成两道沙丘,堵住了欲退的海水。而杜小龙也被老黄龙的怪叫声震昏过去了。第二天,杜小龙被凉风吹醒,见家乡仍然浸在海水里,心急如焚。傍晚,正在他无计可施时,从沙丘上走来一个白胡子老头,问他是否想搭救全城的人,杜小龙忙答当然要救。那个老头说你只要吞下我给你的这个龙蛋,就能变成—条龙,若用龙的独角顶开老黄龙的尸首变成的这两道沙丘,水就会很快流下去。他又叮嘱道,不顶开沙丘,你千万不要回头看家。说罢,他把龙蛋交给了杜小龙,一眨眼就不见了。一心要把乡亲们救出的杜小龙,站在沙丘上一口把龙蛋吞下肚去,不大功夫就变成了一条独角龙。黑天时,杜小龙长吼三声,用锋利的独角顶开了第一道沙丘。接着,他又顶第二道沙丘,当第二道沙丘就要顶开的时候,他忽然想,现在家乡咋样了呢?水落了些吗?想着想着,他忍不住回头一望。这下,可就事与愿违了,海水顿时又涨有几房高,一下淹没了七里城。独角龙一见家乡遭受灭顶之灾,痛苦极了,一低头,一用力,终于把海口项开了。天亮后,潮水退没了,七里城也不见了,可独角龙一夜开海口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后人给这个海口起了个名字叫“新开口”,管这片海湾叫七里海。独角龙当时开的海口两边都是沙坨子,但流沙却怎么也堵不住这个海口,传说这是因为每年的农历二月二,独角龙就来清一次海口的缘故。后来,被淹死的七里城人都变成了一种海鸟,专门追着鱼群飞,给渔民报渔汛,人们都管它叫“七里城鸟”。
肖景隆在1958年夏天采录的这个民间传说,最初发表于1962年3月4日的《唐山劳动日报》,题为《七里海的传说》。我是在1978年秋天被借调到《唐山劳动日报》当文艺副刊编辑时,从《唐山劳动日报》合订本上看到这篇事关昌黎沿海地区沧桑之变的传奇传说的。1979年夏天,在编印《昌黎风土与传说》时,我将其选录进去。到1988年主编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昌黎民间故事卷》时,了解到这个传说的讲述者是与肖景隆同村的老渔民肖印清,老人已于1980年病故,病故时年80余岁。
这个优美而悲壮的民间传说,讲述的是昌黎沿海地区在清朝末期发生的一场巨大的沧桑之变——昌黎县境的秀美山川所拥有的渤海沿岸独一无二的潟湖——七里海连通渤海的故事。事情发生在清朝光绪九年,即1883年的那年夏天,当时泛滥的滦河及饮马河等河流汇集的洪水,几乎全部倾泻到七里海中,七里海水骤然猛涨,在一日凌晨时分,将与渤海相隔的高大沙丘(当地人称之为“沙坨峪”)冲开一道豁口,将满湖的洪水泄入海中。从那一天起,原来因“海潮游沙坨”而“与大海不通”的七里海,就变成了与渤海相互连接的潟湖。1988年,在进行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时,笔者曾根据东钱庄老业余作者支文老人的讲述,整理出民间传说《新开口的来历》,追述了当时昌黎沿海一带的人们口传下来的七里海水冲开沙坨峪,新开一个海口的真实情景。
昌黎沿海传说过去有城池,原因大致有二,一是七里海那里起雾时,常出现海市蜃楼,恍出昌黎县城的景色;一是昌黎沿海地区在西汉时曾经建有絫县县城,到西汉后期被一场特大海啸冲毁。据考证,絫县县城遗址在如今的昌黎县城之南10公里处的泥井一带,那里有着古海岸线的遗迹。
昌黎沿海的秀美风光在1985年7月被开发成黄金海岸旅游度假区时,有关部门在新建设的焦庄小区海边突出部位,特意雕塑了一座《独角龙一夜开海口》的汉白玉雕像。如今,这座雕塑已经成为黄金海岸的景观标志。2008夏天,渔岛景区在新开口附近建设时,也在海边雕塑了一个《独角龙一夜开海口》的雕像。比较起来,渔岛的这座雕塑主题更加鲜明,形象更加逼真。不过,我总觉着,最应雕塑《独角龙一夜开海口》的地方,当在新开口渔港。现在,替代新开口拦海防潮闸桥的新开口公路大桥已经建成,在哪里实在应当竖起一个《独角龙一夜开海口》的雕塑。
摄影:董宝瑞
相关链接:董宝瑞:《独角龙一夜开海口》的传说与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