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阳鸭脚包大王徐立平创业记
——记水阳镇民营企业家、回民青年徐立平
人说水阳有五宝:水阳干子、水阳酱瓜、水阳鸭脚包、水阳羊糕和水阳小嫂。前四样为当地风味特产,是当今城里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后一说则喻水阳女性天生丽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外地人羡慕赞美。
水阳,是宣城市九万人口的重镇。虽然一度有宣城的“西伯利亚”之称。但这里物产丰富,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水陆交通发达,信息畅通。勤劳善良的水阳人民,在这片热土上,抛洒着辛勤的汗水。聪明能干的水阳人,不但在土地上耕作,还千方百计办企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提升农副产品价值与技术科技含量。近年来,涌现了一批“水阳品牌”的民营企业家。徐立平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创办了颇有名气与规模的“水阳徐立平鸭脚包腌制厂”。笔者慕名前往进行采访,了解了他10多年的创业历程。
从打工仔到创办“水阳徐立平鸭脚包腌制厂”,10多年的跌打滚爬,使年轻的徐立平渐渐成熟,成长为一个富有经营经验的农民企业家,成为街道社区的先进典型
坐在笔者面前的徐立平,30岁出头,国字脸型,白晰皮肤,典型的水乡男人风格。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里,透出企业人的精明与能干。因他长相英俊,当地人称“帅哥”。交谈之中,记者环顾四周,这是一间旧房改造后的厂房,一套价格不菲的冷冻设备,大型烘房,阳台是大型晒场,串串金黄色的鸭脚包,挂在成品库里,等待着真空压缩机压缩和包装入箱,十多个青年女工进进出出忙碌着,场景令人兴奋。
徐立平是个回民,原是卫东乡南圩村人,从爷爷辈起就定居在此。1987年中学毕业后,曾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清真糖果饮料厂打工,业余时间潜心钻研食品制作技术,当过糖果制作师、饮料调味师、白酒酿造师、汽车驾驶员。1993年开始搞企业管理,学习管理经验。他在宁夏有一个很大收获,那就是娶了贤惠漂亮、支持他一道创业的宁夏姑娘马志琴。1998年徐立平携妻回到故乡,1999年开始创办鸭脚包腌制厂。通过市场调研,他看到鸭脚包、禽翅产品销路好,便设法投资10万多元,搞起了鸭脚包、鸭肫、禽翅等系列产品的生产加工。
但鸭脚包的生产、销售并不如徐立平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第一批产品出厂了,可摆在水阳菜市场无人问津,投放宣城菜市场,也遭到同样的厄运。可徐立平看到同样也是水阳出产的鸭脚包,他人的产品却卖得火红,心里很不是个滋味。自己也是水阳人,生产工艺都差不多,为何他产的鸭脚包会被如此冷落?难道他人的鸭脚包有什么独特的秘诀配方吗?徐立平不敢奢望同行、前辈们会把这些告诉自己。他深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同行是一家、同行也是冤家的道理。徐立平唯一的办法就是偷偷把菜市场上畅销的鸭脚包、鸭肫、鸭舌、禽翅等腌制品买回家,仔细查看其颜色、研究其造型,再用蒸、煮等方法烧熟后,细细品尝其不同的味道。通过比较分析他发现,每一家的腌制品味道都不一样:有的香味独特但韧性不足;有的肉香沁脾却咸淡不匀;有的韧性虽好而色泽又不好看;有的色泽黄亮,惹人喜爱,可吃起来口感却较差等等。还有的鸭脚包、禽翅因曝晒、回阴、风干的时间没有把握好和鸭肠、鸭肫没彻底洗净等原因,存在蒸不透、蒸不熟和蒸熟了疲软不香、存有异味等问题。徐立平想,怎样才能把各家的特点综合起来、集于一身呢?他百思难解其因,接着他又开始从书本上找答案,用科学的食谱化学方法和物理计量方法,一遍又一遍的进行试验和分析。每一次配制少量腌制汁液,生产100个鸭脚包和禽翅,然后他自己先品尝,觉得比较满意了,再找亲朋好友品尝,听取大家的评价意见,直到1000多次后,自己以及他人都觉得无论色泽与口味都比市场上的好时,再投入小批量生产推上市场。令徐立平喜出望外的是,这批鸭脚包、禽翅产品很快销售一空,为徐立平的产品跻身市场打开了僵局。徐立平想,鸭脚包味道好不好,咀嚼香不香,好吃不好吃,对消费者来说,口感就是真理。他由此深深得知,食客的口味虽然都很挑剔,但对待产品的喜爱却是十分公平的,只要你的东西的确品质优良、味美价廉,消费者肯定都会喜欢。接着,徐立平开始投资大批量生产,并滋生了创办更大规模鸭脚包腌制厂的想法。
经过一番艰苦的摸索与实践,徐立平终于在1998年正式创办起“徐立平鸭脚包腌制厂”,先后建起了十多间厂房,圈起了四百多平方米的大院,并雇用了当地15位心灵手巧的年轻女工,从此南来北往地做起了鸭脚包、鸭肫、鸭舌、禽翅等系列产品的生产加工生意。目前,年生产加工能力已达到500万只以上。由于他年纪轻,肯钻研,所腌制加工的鸭脚包、禽翅等系列产品,源于当地独特工艺,选用优质鸭脚、鸭心、鸭肠,配用精盐、白糖、味精、生姜、料酒、大料等,加上数十味名贵中草药,经消毒、清洗、腌制、浸泡、烘晒、回阴、捆扎、风干后,经真空包装而成。产品外观色泽澄红,光泽鲜亮,香味独特,肉美而鲜,骨酥而松,嚼之喷香,健牙生津,滋阴壮阳,是有益身心健康的卫生食品,无论其色泽、味道、营养等,都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
取得初步成功的徐立平,经常遇到水阳同行的来访、询问,而他则毫无保留的和盘托出,并与之探讨,怎样共同做大做活鸭脚包系列产品的市场经营。同行们对他这样的胆识十分敬佩,但却少有共鸣。对此他有些疑惑不解,徐立平对记者说,我认为,地方独特工艺传统风味产品生产,应该尽快走向高科技、高品质和配方标准化的“绿色”生产方式,就是采用先进科技,继承传统工艺,回归“绿色产品”生产。这是乡亲们早曰致富的一个途径,也是必须改革的生产实践。如果你光有经验,却死抱不放,秘而不宣,地方独特工艺之土特产品的生产就会陷入僵局,永远得不到推广、发展。只有相互切磋、交流,共同实验、探讨,才能使产品不断创新,提升科技含量,受到消费者欢迎。徐立平还告诉记者,事实证明,他把自己的配方公之于众,不仅没有使他的生意和销售量受到影响,却更加密切了他与同行们的关系,并在经营中互通有无,加强了协作,拓宽了思路,得到了很大收益。
在采访中,水阳街道社区党总支书记章健和主任李朝方告诉笔者:小徐如今生意已越做越大了!不仅买了楼房,添了“千金”,转了户口,还带领居民群众共同致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成为水阳街道的先进典型,现已被社区党组织吸收入党。
水阳是宣城市生产加工鸭脚包、鸭肫、鸭舌、禽翅系列产品的主要发源地,生产企业和加工作坊多达几十家。如今在民营企业林立的水阳重镇,徐立平想站住脚跟都很难,何况创建自己品牌、占领市场?!徐立平硬是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研制出独特的鸭脚包腌制配方,让自己的产品风味独具,最终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产品畅销各大中名城.
徐立平做生意十分注重产品质量和信誉。他常以一名青年党员的身份,对企业的员工们说,你们在我这里做工,一定要为我把住产品质量关,只有产品质量上去了,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大家就不存在失业的后顾之忧。因为我也是一个从打工走过来的人!我愿意和大家捆在一起,干在一处,共同在市场上打拼,把我们的企业越办越好!
水阳镇是宣城市生产加工鸭脚包、鸭肫、鸭舌、禽翅系列产品的主要发源地,生产企业和加工作坊多达几十家,年产量规模约达5000万只,经营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纯利润大约在800万至1000万元之间,可解决数百人的就业问题。该镇生产的鸭脚包、鸭肫、鸭舌、禽翅系列产品,被许多报刊和宣传媒体称作"水阳特色风味",因此十分畅销而名扬省内外,受到上海、南京、合肥、芜湖等大中城市消费者欢迎。而徐立平鸭脚包厂生产的鸭脚包、禽翅、鸭肫、鸭舌系列食品,因为研究综合了众多厂家的优点、长处,口感独特,味道鲜美,更受青睐。精明强干的年轻厂长徐立平还告诉笔者:“我们厂生产的鸭脚包系列产品,已成为大中城市宾馆、酒店客人平常喜食的'席上珍肴'和人们赠送亲友的上等礼品,每年春节前后更是供不应求。我们将继续努力,与本镇同行携手并进,把产品质量进一步做优做大,让鸭脚包系列产品,带着水阳人憧憬的美好愿望,走遍全国,名扬中外!"
这次采访中,笔者得知,水阳鸭脚包是选购优质上等的鸭脚、鸭肠、鸭心、鸭肫,在水阳江洗涤干净后,经过科学腌制、浸泡,捞出烘晒、回阴后,再将鸭心、鸭肫置于鸭脚掌中,用扁平细长的鸭肠一圈一圈牢固地拴绕起来,经过这样初步捆扎处理的鸭脚包。便成了一只半成品。然后再加上一些特殊原料,经过自己研制配方的浆液处理,科学腌制的工序也就完成了。下一步还需经过阴、晾、风干使之干燥入味,便于真空压缩和包装入箱,对外销售。
谈及鸭脚包厂的创办,徐立平深有感触地说,1999年创办之初,困难很多。主要是销售,开始没有经验,没有市场,只能靠慢慢摸索和以产品质量取信于人。他开始销售时,常常把鸭脚包装在食品塑料袋里,背上背包,走南闯北,到宣城,去上海,走南京,上北京。一个个菜市场,一家家宾馆酒店,一个一个地上门去兜售,宣传产品特点、口味,征询消费者意见。先是厨师们被感动了,后是菜场老板也夙了他愿,大家清蒸了他的鸭脚包,与他一道品尝、分享,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徐立平回来后,按照消费者的意愿,一次次调整腌制配方,一次次改进生产工序,第二代、第三代产品问世后,又背起背包,前往销售。直到厨师们满意了,食客们高兴了,菜市场的老板和宾馆酒店的老板们一个个打电话向他预定时,这时的徐立平才终于舒了一口气。徐立平告诉笔者,市场就是他靠一张嘴、两条腿,加上一颗真诚之心跑出来的。下一步他将要考虑的是怎样建立联销分售网点的问题了。
创业是艰难的,徐立平就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精神,数千遍地实验创制鸭脚包工艺配方,四处筹集办厂资金,以产品质量优质、价位适中为突破口,占领了中国的大都市
徐立平生产鸭脚包的配方,是他经过几年上千次的试验获得的。他的配方,由30多味中草药和佐料组成。经过这样配方腌制而成的鸭脚包,咀嚼生香,口感纯正,健牙生津,回味无穷。因此他的产品在2004年黄山金秋都市美食节上获得很高赞誉,被授于“传统原料金奖”的金牌。
在打开销售市场中,徐立平从提升产品质量入手,定价适中,通过客户相互介绍等方式,逐步占领市场,赢得消费者的赞誉与信赖。其次是组织运转资金,基本上是向亲朋好友借用。因为腌制厂刚起步,处于创业阶段,需要一定的铺垫资金,向银行贷款会增加成本,而提高产品价格,又不利于打开销售市场,于是向亲朋好友借钱周转就成了他的主要筹资渠道。在四处借钱投入大批量生产过程中,有一件事让徐立平至今难以忘怀。那是一个原先很要好的朋友,家境很富裕,出借几万块钱没什么大问题,而平时交往他也曾有过承诺。当徐立平上门真提出向他借钱扩大生产的意图后,可那朋友却说:“你的鸭脚包摆在菜市场没人买,象臭狗屎一样,你还指望能卖出去?干什么事情也应掂量掂量自己的底气与能力,不要不切实际,好高骛远,那样会摔跤栽跟斗的。借钱的事以后再说,我现在手头也紧。”当徐立平申明可参照银行利率支付利息时,老朋友却说:“我要你的利息干什么?不借就是不借。说实话,就是手里有钱,就你现在这样子,我也不放心借一分钱给你的。那不等于是拿着自已的钱‘打水漂’嘛!”徐立平就这样领教了老朋友的一番“教诲”,一股怨气压抑在心头,从那刻起,他就在心里暗自发誓:你别看不起人,我非要干出点样子来让你看看!
找老朋友帮忙碰了一鼻子灰的徐立平,骨子里有一股决不服输的劲头。他狠下心,设法向银行贷款。他觉得只要自已产品质量优良,销售对路,投资的货款决不可能收不回来。从此徐立平告别了向亲朋好友借钱的历史,当地银从此成了徐立平创业成功的坚强后盾。当然,现在的徐立平已经步入了客户用现金提货的良性循环。盖厂房时,没有地皮,徐立平就采取改造自家房屋、院子的办法,兴建了厂房、冷冻库、自然晒场和水阳江漂洗码头等。鸭脚包的生产取决于自然条件,原料需要曰晒,雨天只能烘烤,为此徐立平筹建了大烘房。工厂的员工都是当地水阳的下岗职工和农民,现已成为他长期聘用的熟练工。
徐立平的鸭脚包生产原料,包括鸭掌、鸭心、鸭肫、鸭肠、鸭翅等,都是从外地养殖基地(企业)的大型冷库购买,并要求成品有企业生产合格证书和经过国家卫生防疫部门检疫,符合国家食品原料生产的卫生饮用标准。
徐立平鸭脚包腌制厂的产品,早已畅销宣城周边地区和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广东、江西等省份的广阔市场。
汪:此文在《宣城广播电视报》、《安徽经济报》专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