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 景 这 边 独 好
——水阳镇裘公社区大棚蔬菜生产基地走访记
一、裘公社区200亩大棚蔬菜基地鸟瞰
一、基地见闻
连日来,水阳镇裘公社区大棚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上,呈半圆拱形塑料大棚栉鳞次比,白花花一大片,路上人来车往,一派繁忙景象。菜农们都忙着把一筐筐、一袋袋、一篮篮新鲜的丝瓜、茄子、莴苣、杭椒等蔬菜陆续送上卡车,销往市场。刚刚卖掉大棚蔬菜的菜农们个个脸上挂满了笑容,这是他们迎来喜获丰收的场面。过去这里交通不便,现在却修建起了宽敞的水泥道路,道路两旁是整齐划一、标准规范的蔬菜大棚、照明路灯、程控电话和数字有线电视网络,还有当地政府扶持立项投资百万建成的先进配套的农田排灌设施、光照灭蛾灯等。两年时间里,裘公社区两委一班人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二、“要想富,先选一条致富路”
吴广宏是裘公社区第一批带头引导群众种植大棚蔬菜的党员干部之一。2008年初,他响应两委号召承包了4个蔬菜大棚。经过近2年的实践,除了平时上班工作,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钻研蔬菜生产上,虽然他人熬瘦了,脸晒黑了,却对种植大棚蔬菜一往情深,充满了激情。他告诉笔者,他家4个大棚2. 63亩田,2008年三季蔬菜毛收入26000余元,除去6000元生产成本,纯收入20000余元,亩均纯收入7600余元。去年他选择的种菜模式是“春椒—夏茄—冬芹”;今年他根据市场行情作了调整,用1个大棚(0.7亩)尝试种植“夏芹”,1个大棚 (0.63亩)种植“夏茄”、“黄瓜”、“莴苣”、“杭椒”等,其余2个大棚(1.3亩)都种植丝瓜。虽然“夏芹”因技术问题失败了;“夏茄”、“黄瓜”、“莴苣”、“杭椒”等收入一般,但2棚丝瓜种植却和市场需求对上了路。截止9月上旬,仅2棚丝瓜的毛收入已达26000余元,待本茬菜结束,毛收入可超过30000元。除去8000元生产成本和运销开支,纯收入将达到22000元,亩均纯收入17000余元。与去年相比,收入可提前2个月增收5000元。
笔者在裘公社区蔬菜大棚基地还了解到,农户刘权4个大棚2.7亩田,去年三季纯收入获得20800元,亩均纯收入7700元。刘震2个大棚1.7亩田,三季纯收入获得12500元,亩均纯收入7350元。今年他们的种植模式和老吴相似,刘权2个大棚1.3亩丝瓜,刘震2个大棚1.7亩丝瓜,两家毛收入都超过了26000元,到9月上旬为止,亩产量已突破2万斤,亩纯收入都已超过17000元,本茬菜到10月底结束,亩产量将超过2.4万斤,亩纯收入可突破20000元。
笔者还采访了一名叫做刘启义的老人,他只有3分田大棚,今年跟着刘震全部种的丝瓜,丝瓜收获后,他以每斤7至8毛的价格交刘震收购,由刘震组织车辆以每斤1.2至1.6元的价格外运销售。
他们告诉笔者,该社区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户大多取得了良好收益,与种植粮棉和培育蟹苗相比较,亩收入比一般农作物高出5倍以上,比培育蟹苗收入高出2至3倍,相当于扩大了500亩至1000亩的农田面积。
吴广宏说:“要致富,先要选对一条路!种植大棚蔬菜这条路,我们农民学得会,用得上,收入高,实践证明是当前农村致富的一条好路子!”
三、“发展快,还得有个协会带”
随着蔬菜大棚的增多,随之而来的各种问题也开始凸显。在行情不好的情况下,不少菜农为了找销路卖得快,你卖两块,我卖一块八,他卖一块五……社区干部们意识到,这样的无序竞争将对基地的蔬菜产业造成不利影响。于是通过协商组织,基地成立了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和监事会,推选了法人代表,制定了合作社章程,使合作社成员增加到80户。还定期邀请市、区专家前来举办技术讲座,为农户种植蔬菜生产开展技术和种苗配套服务。
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让裘公社区的菜农们有了主心骨。菜农刘权告诉笔者:“自从有了这蔬菜专业合作社,大家种植大棚蔬菜省心多了。有什么不懂的事,合作社就派技术员到棚里来现场指导,有时农资也会集中统一购买,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质量也有了保证。”
与此同时,社区还以调优蔬菜品种结构为抓手,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组织农户外出参观取经,又为他们专门从山东寿光请来了蔬菜生产技术员,引进高产高优品种,实施技术指导,这些做法都为推进蔬菜生产,发挥基地带动效应,起到了积极作用。最近该社区从上海引进一对中年夫妇,他们在上海郊区种了8年大棚蔬菜,经验丰富,生产技术娴熟,具有一定的菜品销售网络,他们到本地接手承包25亩蔬菜大棚,开始了“大户带小户”、“市场连基地”的生产运作模式。
四、“要致富,离不开咱的好支部”
裘公社区的蔬菜大棚不到两年就发展到了200余亩,生产发展了,产品产出了,但产品销路却一时成了两委干部的心病。为了不让群众生产的蔬菜烂在棚子里卖不出去,社区书记王志祥、主任王喜林带领大家亲自跑市场、跑销售,还投资7万多元购买了一辆蔬菜运输专用车,并多方设法,先后在上海、杭州、芜湖等地农贸市场建立了销售点,初步形成了配套的生产销售网络。
据该社区总支委员王三八介绍,前年冬季大棚蔬菜基地建成后,开始只有二三十户农户相继承包种植,社区为他们引种、引进技术服务,种植大棚杭椒、番茄、芹菜、丝瓜等新品种,运用新技术进行现场指导,以及帮助种植户销售蔬菜等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去年经过一年摸索实践,基地大棚蔬菜种植扩大为80户,塑料大棚也持续增加到218个。农民们通过种植大棚蔬菜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家庭收入,找到了一条好的致富门路,无不个个感激社区党的组织。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为了引导村民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群众收入,裘公社区两委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如今这些努力终于有了回报,尝到种菜甜头的村民们这样评价说:“要致富,离不开咱的好支部!”
编后语:通过近两年的示范发展,宣州区水阳镇裘公社区200余亩蔬菜大棚生产基地,经过两委干部的精心培育和合作社组织的精心运作,利用规模化生产发展模式和科学的管理技术,以及在开拓市场过程中所取得的初步经验,它们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生产技术基础。我们坚信,只要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只要我们再接再励,就一定能推动这里的蔬菜产业向纵深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让更多的农户尽快富裕起来,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加繁荣富强!
注:此文在2009年12月17日《宣城日报·皖南晨刊》第七版“深度”以“裘公:螃蟹村的成功转型”专版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