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国学大师季羡林不为人知的婚外恋情


 生活中的季羡林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如何看待季羡林的婚姻悲剧?季羡林先生晚年和季承父子13年不得相见的人伦悲剧是怎么造成的?这些问题,在季承日前出版的《我和父亲季羡林》一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书中透露季羡林遗产风波至今还没有处理好,北京大学还没有把季老的字画还回来。季承还首度披露季羡林当年留学德国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恋情细节,称那是一个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

  季承眼中的父亲很无情

  季羡林虽已辞世,但种种是是非非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外界的种种猜测之下,作为季老的独子季承终于无法再缄其口,他整理季老遗物,追忆往昔恩怨,写成《我和父亲季羡林》。书中有40余幅未公开过的珍贵照片,用20万字的篇幅历数季老的人文情怀和家族小史:痛苦无奈的包办婚姻,美好缠绵的德国恋人,艰难迷惘的“文革”岁月,扑朔迷离的父子恩怨,匪夷所思的文物失窃以及与温总理的友谊……

  季承在此书中颠覆了被社会塑造的大师的完美形象。有看过书的人表示,季承“还原了一幕幕诗意后面的血泪,真实得近乎残忍”。在季承笔下,季羡林是一个有国无家的人,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季承日前表示:“这本书一出来,就引起了很多争议,有人骂我。”不过,虽然父子间有过矛盾和隔膜,却并未消磨掉季承对父亲的爱,季承坦言:“这就是血缘,没办法的。他是我父亲,我是他儿子。”

  有人批评季承拿父亲的历史当摇钱树,并指责季承“不孝”。季承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父亲对家庭的关心较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他的精力都放在研究学问上了。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但却是家庭的灾难。”季承说:“在外人看来,父亲是‘国宝’级的学者,但在家人眼里,父亲是个很怪的人,内向又孤僻,对家人冷淡得都不像一家人。”

  季承曾与父亲季羡林13年隔绝来往。回忆起见面的那一幕,季承描述道:“我立刻走上前去,在小桌前向父亲磕了三个头,然后我走近小桌旁的椅子,未敢就座,说:‘爸爸我给您请罪来了。’接着,我听到13年来父亲的第一句话:‘你何罪之有啊,这些年,何尝不是天天想念呀。’”

  与父亲完全隔绝13年的原因,季承写得很模糊,只说在母亲逝世前5天,父子关系突然恶化,直到父亲去世的前8个月,两个人才冰释前嫌。小孙子的出世也为季羡林先生带来了不少的快乐。季承表示,现在他感到最大的难处,是如何传承父亲的精神和文化遗产。

  季老在德国有一段情

  季承在书中披露了季羡林婚姻的不幸。季承在书中披露,季承将父亲的性格缺陷归结于年轻时所受的创伤――从小寄居在叔父家,寄人篱下;包办婚姻让他娶了不爱的女人,但又没有勇气拒绝。当季羡林回到北京后,季承姐弟曾提出把母亲从济南接来一起住时,季羡林只很冷淡地说了一句:“我和你妈没有感情。”

  对于父亲既不满母亲但又容忍自己的婚姻,季承认为父亲是为了求“仁”,也是同样原因,季羡林拒绝了一生中唯一一次真正的爱情,那也是一段婚外恋。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认识了房东女儿、德国姑娘伊姆加德,伊姆加德为季羡林的论文打字,并从此开始度过了一段热恋的时光。最后,因为背负对祖国和家庭的责任,季羡林选择了回国,伊姆加德则终生未嫁。当有记者提出这段感情真实性到底有多大时,季承表示:“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父亲去德国,专门去拜访过,当时一楼的邻居说没这个人,其实她就住在二楼,就这样两人错过了。后来有记者去德国,找到了伊姆加德写给季羡林的信。”

  对季羡林的选择,他的弟子卞毓方表示:“那个时代不同,他们的选择,我们无从评价。”(婚情网:ro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