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变革时代,难免会有朝令夕改问题出现。但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的大政方针已定,就不应该再出现国进民退,大举向计划经济倒退,造成政府与民争利的困局。尤其是不经过公示的行政干预文件满天飞,造成30年改革开放辛勤构建的自律型市场经济,一下子又变成被行政干预扭曲的过山车经济。这种多变的国策文件最易出现堆积如山问题:
一、 朝令夕改的房地产政策搅得人民心惊肉跳
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要求发展步伐快一点,到1993年房地产急刹车产生烂尾楼,造成的6年经济疲软;从1998年“公改私”造成农村小产权入不了市的城乡矛盾,到今天平抑不了各城市飞涨的高房价,导致政府有关部门病急乱投医政策反复无常的滥发文件;从2005年到今天,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反反复复下达上千个前后矛盾的政策文件,它不但给房市带来了堆积如山问题,同时还给股市带来了时好时坏的股灾,让许多拿着退休金炒股的老头老太太整天在“过山车”上惊恐万状度日如年。
二、 被市场经济遗弃的苏联模式在中国悄然回潮
中国改革开放的主力军任务就是要遗弃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向公平竞争市场经济进军,向税收代替没收的资本运营方向进军。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中国最开放的广州等地,竟然也出现了正常储备的土地资产被无偿没收的现象。这种严重侵害所有权资产与物权法相悖的政策性回潮还在媒体舆论中大加褒扬,实在是与改革之初落实政策,把大上海等地没收的财产统统返还给外商的文件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一旦这种没收充公相互矛盾的政策形成一种大势所趋的回潮定势,中国的物权法所保护的市场经济规则就会难以为济。多变的国策也将会造成更多推挤如山的问题。
三、 中国矿产资源领域国进民退现象造成严重后果
最早鼓励外资和民间游资大举向中国各个领域投资项目中还特别包括了矿山领域,结果没几年就发生政策变化了。本来中国政府出台保护矿产资源不被外国企业控股占有的政策是很得人心的。但是进而出台一系列国进民退政策,把民族企业当成外国企业打压限制,刻意逼迫温州等民间游资退出山西煤矿让国企整合的措施,大有向计划经济倒退的迹象,这样便造成了中国民间游资被迫撤出急需要开发的矿产资源领域,只好转向还有升值潜力的房地产领域集结,这样便造成只有华山一条道的房地产可以让民间游资投资。这样也就会造成中国房地产升温,价格急速上扬的问题。到最后被形势所逼的政府不得不下文件让房地产降价降温。
四、“不找市场找市长”的变革回潮正在考验着国策方略
国务院曾在2005年下发过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改革文件,但是后来却被一封奇妙的万言书吵闹的收回呈命了。接下来许多国进民退的变脸政策性文件一个接着一个发下来。把刚刚形成的“不找市长找市场”的良好竞争风气一下子改变了。就连随行就市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也被整个监管起来了。幸亏国际市场上大蒜价格疯涨16倍之后,中国政府管不着,否则有关部门也会很感兴趣插手管的。本来市长是不管鸡毛蒜皮事情的,但是全国各地政府部门职数不降反升,有些城市的副市长级别干部多达21人以上。如果不把大小事情都管起来,那就人浮于事太失职了。但是事实上这种人治大于法治的效果更差。还不如国外只有一个市长效率高。因为政出多门像一筐螃蟹一样相互钳制的政策,只能造成各省市问题堆积如山,造成和谐社会难以早日达标!
30年改革开发最大成就就是清理了计划经济行政干预的数千个不合理文件。如果现在再无视公众评议和两会监控审议制度,滥用行政权力所导致的一切不良后果就应该由始作俑者负责。只有追究制度严格把关,中国的“问责制”才能够减少因政策多变而造成的问题堆积如山。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