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实现最优的管理?
这个问题是管理者所关心的问题。这里的管理者自然也包括政府。在所有的管理者中,政府是当之无愧的老大。所以,我认为,在上述问题上,政府的考虑是最多的,最深刻的。
我看到深圳和昆明两地为了某种所谓的治安等理由而设置居住证的障碍时,实在是不得已地苦笑了。
记得我老婆初到北京,在外租房时,就被房东要求去办理在京居住证。办完至今,尚未见到用处。如果说人口流动性大,问题多,哪里能比的上北京呢?北京尚且未把居住证作为生存在一个城市的必要的条件,昆明和深圳的先举着实让人感受到了社会改革前夕的一点点凉风。
在居住证得逻辑里,存在着一个政治的思虑,地方官考虑的总是地方的好处,只要地方无事,就可稳坐地方官,稳升中央官。
如果我是河北的省长,就把整个河北用长城圈起来,然后只管圈内的人,圈外的人不管,也不让他们进来。然后年底进京考核政绩,说:“看,我把河北管理的井井有条,人各有业,无犯罪,无游民!可以升我官了吧?”于是我升官了,做了管过家的官,于是故伎重演,把中国圈起来,不让外地人进来。。。。转念一想,不行啊,外国人不来,我引不来资本啊!
这是一种典型的分而治之的管理思想。
它要的就是分门别类,以细化管理整体,使其成为有效运作的系统。例如管仲在他的书中就提到要把民众分类,固定一地,圈而治之。所以,在孔子的学说中,管理如同管理牲畜,以“牧”字称之,这就是“牧民”的原本含义。这种思想一直延续,我想,在现代的官员管理思想中,也是如此。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充满惰性的思想。因为它是以“管”作为中心的。
这种惰性的思想是以个人之设想,少数人之思考左右更多人的行为。是一种规划在先,调整社会的行为。它不是疏导的治理方式,而是围堵的方式。它是一种强势的干预,而不是一种平等的参与。它培养的不是从大局着眼的政府官员,而是锻炼了他们追逐地方利益的思想和方法。
这不是一个服务的政府,而是一个管制的政府。
当政府正在大声地宣称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时候,当政府在表现地不遗余力地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时候,这又算什么呢?作为一个小民,无所作为,只能说明政府在愚弄小民,在制造小民的怒火和不满。
难道中国历史朝代更替的规律又会重演?我们可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啊!
小民想让腰包更鼓一点,
小民想让自己租的起养父母养孩子的房子
小民想买到合适价格的菜
小民不想让大雨再把新买的车淹成二手车
小民不想骂人
小民只想着体面地生活着。。。
百年变革,听起来伟大的,但伟大的背后是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