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一盒,50两盒”在映秀漩口中学废墟旁的公路上,一溜帐篷下,小贩们各自出售自己的特色商品,但是几乎所有的摊子上,都摆放着一地的《大地震纪实》碟片。一台便携式DVD机器,反复播放着“电视新闻里看不到的真实地震画面”——每一个小贩都如此强调自己的产品足够真实,足够刺激神经。
那些画面确实不容易在电视画面里看到,毫无遮掩的死亡景象,哭天抢地的叫喊声,人们仓皇失措地奔走……这样的画面,东西方的负责的媒体,都不会不加处理地播出。这些没有制作单位的碟片,应该能为这些幸存者带来一些旅游收入。尽管很多人有些反感,但事实上,痛苦本身就是一件可以出售的商品,只不过必须经过时间的发酵。同行的年轻记者问,会不会有一天,那些死去那么多人的地方,会有导游一遍一遍向游客们介绍,“这里,当年地震死了300个人?”为什么不能呢?参观2战纪念地,参观抗日纪念地,很多很多的纪念,不都是因为那里曾经有无数人的生命突然的消失了?
尽管与我们的道德教育似乎有些背离,但是,痛苦一直就是一件商品。矿难、水灾、车祸……灾难新闻,从来都是全球媒体新闻的重大来源,记者将他们收集起来,编辑将他们充满版面,用那些充满同情与关爱的图片文字,增加报纸的销量,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读者购买了报纸,阅读了远在千里之外的痛苦,给予同情,甚至慷慨捐款,给自己带来精神的崇高和满足,然后继续自己平淡的日子。灾难与经济的关联,从来都是如此紧密。所以,我很坦然地接受这些小贩将痛苦摆在痛苦的现场兜售。各种地震遗址的存在,除了教育后人,为那些在地震中幸存的人们带来经济收入,实在是功德无量——他们不需要,也不可能一辈子依靠别人的同情来延续自己的未来生活。
还有菊花。很多妇女,背着孩子,怀抱一束菊花兜售。游客买一支黄色的菊花,摆放在废墟上,向不幸死去的人们致以哀悼,也向生存下来的人传递一份或许丰足或许卑微的生活。
当痛苦可以坦然地被消费的时候,他们才可能得到可以持续的,真实的生活。
当痛苦已经可以出售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