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费一年50多万元,水电费3、4十万元一年,再加上其它费用,每年要上百万元的其它支出!”
“更重要的是,7000万元修建的学校硬件是全国一流了,但是老师的素质,学生的管理,教学的质量,这些能不能跟上,让我压力特别大”
一见面,陈刚校长就坦率地说起自己的苦恼。他的烦恼还来自于无休止的接待。全国无数的单位和个人,赶到这里参观学习,源源不断,哪怕不是全部,总是有一部分必须接待。短短的20分钟不到的采访时间里,他就接了两个电话。
陈刚是著名的聚源中学的校长,重建后,这里更名“七一聚源中学”,距离原址一公里。这是用全国党员的特殊党费建设的学校。一所镇中学,获得全国范围内的巨大名气,世所罕见。“我们绝对是震后名校”陈刚自己也坦率地说。300余位师生的生命瞬间消失,对一个镇中学来说,显然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而这痛苦换来的,除了“名气”,还有充足的重建资金,“四川40多所党费援建的学校中,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所,花费近7034万元特殊党费援建。”陈刚说。漫步校园,崭新的校舍与全塑胶跑道和足球场,还有各种齐全的篮球排球等体育设施、图书馆、实验楼,还有先进的校园广播系统、校园网络系统和校园电视系统,这些配置,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也算得上一流。
陈刚的担心不无道理。“以前我们是农村中学,老师学生都比较散漫,现在条件好了,学生全住宿了,管理就得跟上,节奏得变过来。很多设备别说学生,连老师自己都没见过。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是观念得改变,以前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会考分数多些,多考几个重点高中生,任务就完成了,现在我们拥有全国一流的硬件,不能只满足于升学率,得强调素质教育,让他们真正学到东西,而不仅仅是考学。”陈刚自己本来是成都最好的学校,成都七中的老师,因为七中负责直接对口帮扶,抽调了很多老师过来加强师资力量。
担心归担心,不过进步还是很明显,孩子们的表现证明了这一点。初三年级的李露同学,地震给她造成重度残疾,治疗耽误了一年之后才重返校园,“我们给他准备了残疾宿舍,让她与陪读的母亲单独使用,将她的教室特地调到一楼”,而轮椅上的李露面对几十位记者的采访,也神态自若,回答起问题落落大方。
其实陈刚校长的担心,放在灾区其他地方也一样或多或少的存在,农民住进了别墅般的安置新村,生活习惯与新的环境总是存在一些冲突。“捡到副象牙筷,配穷个人家”这是中国俗语。如何为灾民配置好未来的生活,需要支援的人们更多智慧。